文章详情

星爷说车
浏览量 1亿 粉丝 753w
关注

从红河到边境 自驾车行走滇越铁路游记之三

2017-03-03

       【车讯网 报道】从红河州的开远市,沿滇越铁路继续南行,直到中越边境,一路上高潮不断——玉林山七孔桥、特等站碧色寨、五家寨人字桥、白寨全钢大桥、边境县城河口。这段路沿南溪河行驶,与昨天的南盘江相比,同等精彩。

  上篇游记说到,滇越铁路过宜良后,一直与南盘江相伴,沿着南盘江峡谷延续150多公里。过了开远市不久,铁路离开南盘江,翻过玉林山,与蒙自坝子擦身而过,在芷村与南溪河相会,然后沿着南溪河,在南溪河峡谷中又走了大约150多公里,来到河口并出境。所谓河口,是南溪河与红河的汇合之处。由此就能看出,滇越铁路国内段主要是沿着2条河修筑的,北边是南盘江,南边是南溪河。

  从开远到河口,铁路里程220公里,我的行车里程是287公里。相差不多,至少比昨天少多了。因为这段路上,公路与铁路相距不远,尤其是从人字桥开始,公路与铁路并肩而行,直到河口。虽然如此,时间消耗并不少,从早上6点到晚上10点,历时16小时。但我丝毫不觉劳累,因为一路上的精彩实在太多了。

  在开远市区东南方向,临近山区的地方,有座桥。桥身后的山叫玉林山,是南盘江与南溪河的分水岭,而这桥,是滇越铁路开始翻山的起点。

  这座桥是石质拱桥,7孔,长度接近100米。看介绍说,建造时采用就地取材的办法,这做法与花桥、人字桥不同,后者都是钢结构,在法国铸造,然后运到云南、现场组装。如果都是就地取材,是否会节省些成本?也许会,也许不会。说到欧洲,有人想当然地认为那里物价贵,比咱们贵不少,可在旅游中我发现,这观点并不正确,有些时候,人家的物价比咱更低廉。

  从这张100年前的老照片看,这座桥以及周围的地形,没什么变化,桥下依旧是农田。1939年,一趟客货混装列车通过玉林山时制动失效,导致脱轨,司机不知货物中有汽油,打着火把下车检查,把外溢的汽油点着了,8节车厢烧毁6节,80人遇难,其中有20人是回国参加抗战的南洋机工。

  在法文本《滇越铁路》一书中,有着详细的工程图以及当时的照片。这本书是友人老熊得知我正在琢磨滇越铁路,慷慨赠送的。法国与美国不同,后者很大方,图书馆资料在线就能查询,档案馆里的资料随意翻阅、复印,章东磐、晏欢、戈叔亚先生编辑的《国家记忆》,就是这么来的。法国则必须付费。据说这本《滇越铁路》着实不便宜。

  过了七孔桥,继续往前,没多远便是玉林山车站,它距离开远站只有7公里,但已裁撤。

  玉林山站的下一站,是大塔站,寻找这一站颇费周折。地图上没有明确标示,只能大致估计车站所在方位,慢慢摸索。好几次,把车开到根本无路的地方,只得原路退回,继续寻找。好在玩车多年,驾驶还算娴熟,基本能做到用正着开的车速倒着开。

  最终,还是向村民打探,才找到大塔车站。原来,它在山的较高位置。通往车站的,是条简易路,坡度很陡。还好,没有遇到麻烦,很轻松地把车开了上去。此时,可以远远看到开远市区。说到这儿,想顺便聊几句爬坡的问题。有人以为轿车没有多少越野能力,来这种地方必须开SUV,实际上,并非完全如此。轿车的通行能力虽然无法与越野车相提并论,但时下大多数SUV并不是越野车,只是外观还保留着越野车的某些特征,骨子里,其实是轿车。它的最大优势是底盘离地间隙大于轿车,遇到沟沟坎坎,不用过分留神就能通过。面对坡道,轿车有时上不去,不是动力不足,现在的发动机做的都还不错,七八十千瓦的功率,100多牛米的扭矩,非常普遍。这动力即使是垂直的墙,也足以把一辆1.5吨的车吊上去。可见,问题不在于动力,在于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力,坡度达到一定程度,轮胎就“抓”不住地了,自然无法爬坡。前些年出过一个汉兰达“爬坡门”事件,当我开着速腾从漠河到三亚时,途经温州,顺便看了看那个闻名全国的“汉兰达坡”,当时正下着雨,路面更滑,但丝毫没费劲儿,一脚油门,就把车开了上去。汉兰达为什么上不去,恐怕就是因为它是一辆源于轿车的SUV,重心增高的缘故,现在的汉兰达改为四驱,应该不会出现这种尴尬局面了。

  开远站的海拔约1077米,12公里以外的大塔站,海拔约1205米。对于火车来说,这个上升实在不小,毕竟火车爬坡能力比汽车差远了——轿车爬坡能力通常是30%,约合16度。滇越铁路最初的设计,是将坡度限制在35‰以内,但这样的坡度势必导致运力下降——只能用重型机车牵引最小吨位的车厢,于是改为25‰,也就是今天能看到的情景。所以,铁路在这一段转来转去,靠延长距离降低坡度(专业名词叫展线)。法国人修建滇越铁路时,詹天佑先生正在修建京张铁路,在八达岭下,詹先生同样采用了展线,让火车越过长城,前往塞外。

大塔站为在用站,距离开远站12公里,海拔1205米。

  大塔站的下一站,是驻马哨站。驻马哨站也是在用站。最近几年,滇越铁路裁撤了不少车站,两个相邻车站都处于使用状态的,真不多见。我猜想,大概是因为这段铁路坡度较大的缘故。

  大塔站与驻马哨站的铁路距离为8公里,行车距离10公里。公路与铁路之间,横卧着一条高速公路,所以,寻找驻马哨站,费了些周折。

  驻马哨站隐藏在一个小乡村下面,车只能开到村子,然后走过去。这个站不是1910年的产物,建于何时,我没有查到。站房建筑看上去是最近二三十年的风格。

驻马哨站,距离大塔站8公里,海拔1365米。

  资料里查到的驻马哨站,与如今的站房完全一致。

  驻马哨站的下一站,是大庄站,但已裁撤,再下一站的草坝站,才是目前在用的车站。

  从地图上看,前往大庄站、草坝站的公路很直接,因为前面即将进入坝子,地势平坦,以为很快就能抵达,没想到,路上车流稠密,只能慢慢地踱步。进入大庄镇,穿过一片嘈杂的街道,来到大庄站。

大庄站,距离驻马哨站7公里,海拔1312米。

  大庄站是滇越铁路竣工时,首批34站之一,但是,如今站房建筑已经彻底消失,只剩下一片空地,变成村民的停车场。

  大庄站的下一站,是草坝站。离开大庄站3公里后,铁路开始变得笔直,长度约9公里,草坝站位于这段直线中。对于滇越铁路来说,如此笔直的线路,极为少见。事实上,整个滇南,无论铁路还是公路,都是百米左右一转弯儿,长距离的直道,非常罕见。

  几公里的路,如此笔直,按理说几分钟就能到。可刚离开大庄镇,就看到了修路告示,无奈,只好绕行。自驾游时每逢遇到施工路段,便能看到一个牌子:前方施工,车辆绕行。至于怎么个绕法儿,多数情况下不会告知。在纸质地图与电子导航的双重指引下,我七拐八拐,最后沿着田野间的一条土路,朝草坝方向摸过去。上方就是高速公路,看着眼馋,可我决不能走。2年前驾车走滇缅公路,我忠实地沿着抗战时期的路,从昆明走到缅甸,而在我之前,数个汽车厂家与媒体,都曾走过,但他们都是沿着高速公路走。

  折腾了1个多小时,终于来到草坝站,其实这个站与上一站之间仅仅相距8公里。这个站是法国经营时期修建的,但现在所见的,并非历史建筑。

  草坝站,距离大庄站8公里,海拔1277米。

  草坝站位于草坝镇中心位置,等级不高,候车室却很宽敞。

  草坝站的站牌上,下一站有2个站,一个是芷村站,另一个是雨过铺站。凡是出现这种情况,意味着铁路在前面有分叉。前往芷村站是滇越铁路的正线,而前往雨过铺的路线是朝向蒙自市区西侧,没走多远就结束了,它是新中国时代修建的,为的是将米轨与寸轨相连接(下面就会说到寸轨)。

  匆匆看了一下草坝站,便迅速离去,如此急不可待,是因为,前面没多远便是碧色寨站,那可是昔日滇越铁路的特等站,值得看的历史遗存一大把。

  以目前使用的车站而论,草坝站之后是芷村站,它们俩之间,有2个被裁撤的车站,碧色寨与黑龙潭。其中,碧色寨车站大名鼎鼎。碧色寨是个小村子,位于蒙自市东北郊,相距10公里。滇越铁路诞生之前,蒙自就已经开展对外贸易,当时,它是云南最大的外贸口岸,拥有全省至少8成的进出口业务,昔日的海关、洋行、邮局等建筑,至今完好保存。1903年中法签约、决定修建铁路之后,法国人在蒙自设立了工程指挥部,统领全线筑路工作。我国政府也在这儿设立了铁路局,配合法方工作,因为这铁路的路权是法国,所以,咱们的铁路局花费,由法国支付,每月4450两白银。

  由于铁路没有经过蒙自市区,郊外的这座碧色寨车站,便充当起蒙自站的地位。出发前得知,碧色寨车站的历史建筑,完整地保存着,不过,当我在2017年1月来到这里时,站房正处于维修状态,被完完全全包裹着,没有看到,万分遗憾。

碧色寨站,距离草坝站8公里,海拔1362米。

  没有铁路之前,蒙自的外贸,是一路往南,靠驮马把货物运到蔓耗(有资料写蛮耗),在蔓耗装船,沿红河运往越南,最终在海防港外运。毫无疑问,这样的运输效率是很低的,也正是这种状况,催生出滇越铁路。法国人最早规划的铁路线,就是上述这条路,后来因为蔓耗与蒙自之间,施工成本太高,改为取道南溪河谷。不过,当时的规划是沿南溪河抵达蒙自后,向西前往建水,再往北经玉溪到昆明,而不是沿南盘江前往宜良、昆明。

       有趣的是,近年修建的高速公路(G8011),在河口与红河州之间,基本上就是滇越铁路最初规划的路线。

       既然蒙自在外贸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位置,碧色寨车站的地位,自然很高。整个滇越铁路国内段,唯有它与河口站建有海关,所以,也只有这两个车站,是特等站。另外,当地商人集资修建的寸轨铁路终点站也是碧色寨,两条铁路在此交汇,形成交通枢纽,可见,碧色寨站当时非常繁华。幸运的是,昔日建筑大都还在,站房对面是海关,紧靠着铁路,屋内现在是图片展览。

  建于1903年的碧色寨车站,拥有海关,是滇越铁路上的特等站。

       不仅是站房、海关,还有水塔——这一路上,原本有14座水塔,除昆明与开远是双缸,其余均为单缸,容量30立方米,因为当时是蒸汽机车,途中需要补水。

       养护铁路等部门的建筑,比如这间车库,也很好地保存着。

       车站周围,同样保存着许多历史建筑。这里面,资格最老的,是建于1902年的工程指挥部,据说是碧色寨第一座瓦房建筑。

  工程指挥部附近,还有许多当时的房屋,有些是住所,有些是仓库。

  这座二层楼是一家旅馆,叫哥胪士酒店,是希腊商人哥胪士开办的,这是当时车站最好的旅馆,从1915年经营到1940年。那些年,碧色寨站云集着多个国家的商人,餐馆、酒吧、咖啡馆,生意兴隆。

  多走几步,还能看到海关职员餐厅、网球场,等等。大凡西方人曾经活动过的地区,往往具备很完善的生活设施,当我看到碧色寨车站的餐厅与网球场,不禁想到生活品质这个话题——咱们的一些人,总愿意把生活品质,与昂贵或奢华联系在一起,似乎生活品质的唯一来源,是金钱。显然,这种观点值得探讨。在希腊驾车旅游时,曾环游伯罗奔尼撒半岛,沿途经过了许多小村子,看到不少村民家里的露台,打扫的一尘不染,没有任何杂物堆积,唯有一张餐桌和几把椅子,桌上铺着精美的台布,旁边放着几盆植物点缀。这样的情形,在咱们这儿的村庄,恐怕很难见到,即使5星级的度假酒店,客房露台的桌子上,也很少见到台布。事实上,生活品质是一种态度。用怎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生活,每个民族有自己的答案,不见得必须千篇一律,但文雅一些、精致一些,总不是什么坏事。相比之下,我觉得咱们普遍比较凑合,什么都是凑凑合合,不讲究。除夕之夜在微信上看到一张全家人吃年夜饭的照片,桌上铺的是一次性的薄膜,薄膜上面是一次性的餐盒,发照片的人,职务挺高,收入不菲,怎么就不会把就餐环境弄得雅致一些、餐具弄得讲究一些呢?

  车站上方的老建筑当中,有一所改成餐馆,供应啤酒、咖啡以及简单的食物。它的环境非常棒。我想,等待站房维修完毕,我一定要再来,并一定要为这个幽雅的环境,留出一天时间。

       滇越铁路是1910年全线通车的,运营到1940年,整整繁荣了30年。1940年,日军占领越南,为防日军进攻云南,民国政府拆除碧色寨到河口之间的全部轨道与多数桥梁。1957年,滇越铁路虽然修复通车,但此处的海关已经消失,更主要的是,米轨与寸轨铁路的换装,移至雨过铺站,碧色寨站从此变得默默无闻,如今,它已被裁撤。

  碧色寨站虽已裁撤,但凭着曾有的荣耀,以及完好的建筑,吸引着今天的游客们。其中有个站牌,特意恢复成原貌,也许是为了有别于铁路沿线的站牌,这里采用的是仿宋字体。

  滇越铁路通车后,出口物资中的一个大项,是个旧的锡。头几年每年出口5000吨,后来增至1万吨。这个商机,又催生出一条铁路——个碧石铁路(个旧-碧色寨-石屏)。从下面这张图就能看出,这条铁路的轨距更窄,只有600毫米,俗称寸轨。寸轨机车是SN型,美国鲍尔温机车厂制造,1926-1930年购置,运行到1978年尚有10台。29号机车在云南铁路博物馆,23号机车在北京中国铁道博物馆,26号机车在上海铁道博物馆,碧色寨站露天摆放的21号机车,不知是原物还是复制品。

  个碧石寸轨铁路是民营铁路。当时,法国人的滇越铁路通车,个旧的锡用驮马运到碧色寨装车,商人们由此希望在个旧与碧色寨之间,修一条铁路,于是,在1913年,成立了股份有限公司。1918年,碧色寨到鸡街首先通车,后来通到个旧,再往后,又从鸡街通到石屏。从此,该铁路被称为个碧石铁路。

  这条历时21年修建的铁路,为沿线经济发展,起了很多作用。1972年,除鸡街与个旧之间维持原状,其余寸轨铁路扩展为米轨,到了1988年,客运业务停止,2008年,鸡街与个旧之间的寸轨铁路拆除。听说,这条铁路运营的早期,机车制动只管自己,管不了车厢,每节车厢的制动只能靠人工操作,所以,每趟列车有几个列车员,每逢下坡就得跑来跑去,专门负责刹车。

  据说,云南商人们之所以把轨距弄成600毫米,一是为了节省投资,二是不让法国人的列车开进来,有利于自身利益的保护。

  沿着山坡上的小路,掠过蒙自。云南风味中的过桥米线,就诞生在这里,不过,我此行是为了滇越铁路,不打算进入城区游览。

  市区东侧有条公路,一直往东,翻山之后,便是芷村站。实际上,碧色寨站之后是黑龙潭站,从地图上看,就在这条路的附近,但时间已不允许,只好沿着它前往芷村车站。

  芷村与蒙自坝子一山之隔,芷村也是个坝子,只不过比较小。这里是南溪河的源头,从这开始,滇越铁路将一直伴随着南溪河,直到边境。这一路全程下坡,从海拔1635米降到85米,对于北行列车来说,则是全程上坡。看资料介绍,滇越铁路在云南有2段属于牵引困难的区段,其中有一段是这里(另一段是水晶波到昆明),所以,芷村当时是机务总车房所在地,全线所有机车的架修和中修都在这里。1940年拆除部分铁路时,机务总车房搬到宜良和开远,芷村的辉煌从此消失。

芷村站,距离碧色寨站25公里,两站间有黑龙潭站,海拔1635米。

  法国经营时期,芷村站是3等站,站房保存完整,这是全线的唯一,太珍贵了。

  之前只在图纸上见过的双翼站房,在这里保存的如此完整,真是没想到,当我开车来到芷村,一眼看到它时,兴奋的直蹦高儿。

  当年,芷村站居住着很多法国人、越南人,他们的房屋围绕着车站,形成了“南溪街”。今天站内的建筑非常漂亮,可站前的街道,显得十分残破。下图右侧那位老人身后的门,就是进入芷村站的地方。

  芷村站目前仍在使用中,它的下一站,是腊哈地站,两站之间的距离约82公里。但在历史上,芷村站与腊哈地站之间,有落水洞站、戈姑站、俚姑站、亭塘站、老街子站、波渡箐站、冲庄站、湾塘站、白寨站、白鹤桥站,这10个站全部被裁撤了。

       在这10个站中,老街子站与波渡箐站之间,有一座钢桥,它就是著名的人字桥。眼下,我离那座桥越来越近了。

  离开芷村站,下一步怎么走,费了些心思。接下来的路有2条,一条往南去,沿途可以看到落水洞站,但随后路转向西南方向,跑到326国道上去了。326国道是昆明到河口的公路,从白寨站之后,我将沿着它前往河口。另一条路是往东南方向,叫芷白线,芷是芷村,白是白寨。这条路途经和平乡时,有一条小路前往人字桥,但这条路到了人字桥附近,是否还有路继续前行,不知道,有的地图显示有路,有的地图显示没路。如果没路,就得原路返回和平乡,再沿芷白线前往白寨。如果是这样,时间会拖得很长,且导致中途数个车站无缘参观。犹豫了一阵,决定以人字桥为重点,赌一把。

       刚出芷村镇,看到一座3孔石拱桥,滇越铁路上的桥梁,有石拱、钢梁、石拱与钢梁混合,共计3种形式。石拱桥最出名的是玉林山桥,钢梁桥最出名的是人字桥,最长的是白寨桥(已消失),混合桥最出名的是小龙潭花桥。

  驶过石拱桥,我将与滇越铁路分开好长一段,而正是在这一段里,铁路沿线的景色,开始是喀斯特地貌,然后是异常险峻,其中最陡峭的一个悬崖,人称“老虎嘴”。所有这些,沿着公路走,无缘见到。

  芷白线是条乡道,路面是云南特有的石塘路——由石头块构筑的路。前年行走滇缅公路时,遇到过好几次这样路面。

  与滇缅公路不同的是,这里的铺路材料分为2种,除了不规则的石块,还有方方正正的砖块。

  芷白线路况不错,车辆稀少。两旁的景色与铁路线一样,也是神似桂林的喀斯特地貌。

  这条路上,有3个乡,新华乡、和平乡、白云乡。经过新华乡时,从地图上看到有几条小路,可以分别前往戈姑站与俚姑站,但都得原路返回,此时已是下午2点,时间有限,只好放弃。

  沿着芷白线行驶50公里,来到和平乡,在一个极不起眼的小路口,转为向西行驶。这是一条很窄的路,偶尔才有块稍微宽些的地方,如果对向来车,会很麻烦,于是,加大油门——每次遇到这种路我都会这么做,尽可能缩短行车时间,降低会车的可能。

  这条路大概是17公里长,从1900米降到875米,深入到一条山谷中。

  虽然是条砂石路,但还算平整,更为幸运的是,全程一辆车也没遇到,我用了20多分钟,从和平乡来到人字桥。

  阔别67公里,终于回到滇越铁路旁,跨越铁路的地方有人收费,汽车每次20元,村民的摩托车似乎是一两块钱。令我感到惊喜的是,此处有路可供沿滇越铁路继续前行。

  交过路费时,被告知可以沿铁路往前走2公里,穿过2个山洞,便是人字桥。好在我带着照明灯,步行而去。

  滇越铁路在这一段,高度迅速抬升,由此诞生了一个巨大的“几”字型展线。在展线顶端,两山都是绝壁,酷似“一线天”,只能在此架设桥梁。问题在於,两侧的隧道都是曲线,如果架设钢梁,必须首先开凿一条102米的直线隧道,时间与成本提高太多。

  为此,法国滇越铁路公司进行招标,在8个竞标方案中,选中了法国工程师保尔·波登的“人字桥”方案。所谓人字,指的是该桥犹如一个人两臂伸平、双腿分开。而保尔·波登先生设计的另一座铁桥(在法国),与人字桥一样,完好地处于使用状态。

  滇越铁路有数千座桥,长度仅67米的人字桥,却成为最经典的设计,它早已成为滇越铁路的标志。

  人字桥距离谷底116米,1908年落成,工程历时20个月,800名工人为它献出了生命。

  人字桥的所有部件,被设计成单件模式,每个单件重量不超过100千克,长度不超过2.5米,多数部件长度为1.2-1.5米。如此精心设计,是为了便于长途人力运输,更是为了便于在悬崖上组装。

  人字桥的所有部件,都是在法国制造的,总重179.5吨。安装时,首先在隧道下方修建承重台,隧道上方开凿山洞,放置起重设备。组装好两个支臂后,将其合拢,再一点一点地组装桥面。

       看到一篇回忆文章,讲述组装过程中,丝毫不差,对其精准度赞叹不已。事实上,我多次在宜家购买并自己动手组装家具,它的精准程度,与回忆文章里提到的人字桥,如出一辙。两年前在网上买了一个鞋柜,安装孔最大误差超过2毫米,当我还算客气地给了一个中评后,店家不依不饶,数次来电,非让我改成好评。言外之意是,才2毫米,根本算不上是问题,您就别那么矫情了。

       不少人对德国汽车赞不绝口,特别推崇人家的精细度,可为什么在自己身上,就得过且过,放宽标准呢?咱们就不能像人家那样,把手头的每一件事儿,都精益求精地做好?

  人字桥附近,有20余栋红色屋顶建筑,都是新建的,似乎是当地原有的村落。也许因为时常有游客前来,村民们在路边摆了一些食品摊子,出售米线、烤肉之类的,村里也有简易餐馆和旅社。人字桥下面,开辟成公园,每逢节假日,有当地人在此休闲。人字桥上面,有警察看守,只要不是游客太多的日子,允许游客上桥参观。

  看罢人字桥,心愿满足大半,不过,据此不远,还有一座桥,也非常值得看。

  站在人字桥附近的一块平地上,可以看到这条山谷的全貌,图中的白线,是铁路线,左侧是白寨站方向,右侧是倮姑站方向,也就是说,铁路围着山谷兜了一圈儿。因为这俩站高度落差800米,只好延长行驶距离——白寨站与倮姑站的直线距离不足20公里,铁路里程39公里,尽管如此,坡度还是达到了25‰的上限。关于滇越铁路,云南有个民谣:“蛇形的铁路,船形的火车,英雄的司机,不怕死的乘客”,指的就是这一带。

  离开人字桥,沿着简易公路往前走。3公里后,路旁山坡上,出现一座火车站,它是波渡箐站。

波渡箐站,距离芷村站53公里,两者之间还有5个车站。

  再往前6公里,又看见一座车站,它是冲庄站。因为时间限制,这两座车站我都没上去看——这一段公路、河流、铁路并行,但公路在谷底,铁路在半山腰。

冲庄站,距离站7公里。

  继续前行,遇到一个镇子,这里是湾塘乡。乡后的山坡上,是湾塘站。由于战争关系,这一带的数座车站,都是1957年重建的。

湾塘站,距离大庄站8公里。下图为湾塘站旧照。

  湾塘站附近,有座芷村工务段所属的湾塘桥隧领工区,负责路线的维护,但现在已被撤销,人去屋空。

  听说湾塘站附近有个瀑布,于是沿着铁路线寻找过去,可惜走了大约2公里,也没有见到。

       据说,当年滇越铁路上的旅客列车,每逢接近湾塘站,列车员都会要求乘客关闭车窗,以免淋浴。如此诱人的画面我没能目睹,只好借用铁路摄影专家罗春晓先生的一幅作品,神游一番(火车在右下方)。

  滇越铁路沿线,不仅风景优美,民族风情也是一景。全线穿越12个民族的聚居地,南溪河谷这一带,以瑶族人为主。

  湾塘站之后是白寨站,也是个裁撤站,站房建筑不是历史原物。

白寨站,距离湾塘站12公里,海拔390米。

  不过,站北2公里处,有座大桥,值得一看。这桥因靠近白寨站,被称为白寨大桥,桥的走向呈弧型,桥北与隧道直接相连,桥长136米。最早,这桥是座全钢桥,靠8座钢塔式桥墩支撑,其中有4个桥墩高34米,相当于11层楼。1940年,民国政府拆除铁路时,将这座桥拆除。虽然所有部件进行了编号,但到1957年修复铁路时,并未复原,而是用石头垒砌出5个桥墩,失去了原有的风采。

  如今,只能从老照片里,一览白寨大桥的原貌。有人说它很像是平放着的埃菲尔铁塔,那塔建于1889年,比滇越铁路早了20年,属于同一时代的产物,自然是风格相同。类似宏伟的桥,在缅甸的曼德勒与腊戍之间,还能见到一座,非常珍贵。

  在日军没有占领越南之前,滇越铁路是日本空军轰炸的目标。于是,滇军60军被布防在铁路沿线,保护铁路。人字桥两侧的山顶,当时都布置了高射炮,再加上人字桥两侧山势狭窄,日军没能得逞。白寨大桥地势开阔,轰炸相对容易,当一列火车行驶到这里时,恰遇空袭,司机全力加速,试图冲进隧道躲避,但后部车厢还是被命中,中外旅客死伤200余人。那几年,整个云南饱受空袭摧残,直到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来到云南(俗称飞虎队),才算解脱。

  事实上,如果时间足够,沿着白寨大桥继续往北走4-6公里,还能看到2座钢架桥。而在白寨/湾塘站这一带,一共有8座钢架桥。

  离开白寨站约2公里,来到326国道上,接下来的这段路,是此次旅途中最好走的一段,路面较宽且平整、铁路就在身旁。此时距离中越边境还有80公里,车站还有9座。第1座是白鹤桥站,第2座是腊哈地站。腊哈地站是在用站,这里的海拔为250米,比刚才人字桥的875米,降低了不少。

腊哈地站,距离白寨站11公里,海拔250米。

  看到一张腊哈地站的老照片,3辆机车喷云吐雾,很是壮观。滇越铁路通车时,法国人买了29台蒸汽机车,都是法国Batgnoues机车制造厂的产品,不久又添置了法国制造的MK51型重型机车28台,瑞士制造的MK52型机车5台,英国制造的GD51型机车6台,除了英国车质量太差,很快被淘汰之外,其余机车在滇越铁路上运行了至少50年,才被逐渐替换。

       新中国成立时,滇越铁路的主力机车,是法国的MK51型,只不过被咱们更名为JF51型,JF的意思是解放。到了1958年,昆明机车修理厂仿造出4台JF51型,命名为东风号。

  1958年,铁道部把山西境内的98台机车调往云南,主力车型是日本制造的KD55型,由此,滇越铁路上的机车有160台,涉及8个国家、15种车型。目前能看到的,是下图中的这辆583号机车,它就是KD55型,1897年由日本制造,前半生在山西服役,后半生在云南服役。我不知道它的具体退休时间,滇越铁路淘汰蒸汽机车是1978-1985年,也就是说,这台机车的服役期,可能长达81-88年。

       1978年,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厂制造出东方红21型内燃机车,试验成功后,于1979和1984年,共造100台,交付云南。其中,001号机车保存在云南铁路博物馆。其余机车,有些仍在使用,眼下每天在昆明牵引客车的,就是这个车型。那天在昆明见到的,是83号机车;在开远/河口之间,见过85号、101号机车。在河口,看到穿越国境的列车,机车也是东方红21型。

       2003年,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厂又研发了东风21型机车,它与东方红21型一样,目前都处于使用状态。在腊哈地站,我见到了4号机车,在宜良/开远之间,见过1号、5号、6号和12号机车。回顾滇越铁路上的机车历程,不禁感慨,咱的私家车,也能用这么多年,就好了。从某个角度来看,其实更环保。

  腊哈地往南走66公里,是山腰站。那是个边境站,非常靠近终点站:河口站。至于腊哈地与山腰之间的5个车站——大树塘、老范寨、马街、南溪、蚂蝗堡,均已停用。

  从人字桥开始,始终沿南溪河谷行走。腊哈地站之前,山势陡峭,之后,山势渐缓。南溪河两岸,植被茂密,靠近公路的地方,有许多香蕉、橡胶树等作物,一派亚热带田园风光。正值香蕉收获季节,看到许多农民把香蕉砍下,在一个水盆里过一下,然后装箱,送上货车。摘下来的橡胶都是青青的,据说只有这样,才能长途运输。

  途中,经过大树塘和老范寨时,都没能进去看车站。原因相同,摊档、各色车辆拥堵在村口,进出村子的车辆,动弹不得。不想给自己找麻烦,隔着河观望一下,赶紧离开。

  经过马街站时,路况很好,站南不足1公里的地方,有座新建的水泥桥,跨过南溪河,停车,步行一段,便能看到马街站。

  马街站是1910年首批34站之一,但眼下已经看不到当时的建筑了。

  再往前7公里,接近南溪镇时,河对岸是南溪站,站南200米处有座大桥。

  南溪站同样是1910年的首批站,但现在也已经被裁撤。

  过南溪站,往前走8公里,蚂蝗堡站。蚂蝗堡是个农场。这个不太讨人喜欢的名字,可以提醒人们,当年这里的生存环境,并不乐观。法国人决定沿南溪河修筑铁路时,就遇到了很多麻烦,由于气候炎热、潮湿,很容易患病,艰苦的条件使得招工极为不易,不管是劳工还是技术人员,都不太容易找到。特别是头几年,从欧洲招聘来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只有计划的一半。劳工的缺额则更大。有位曾在京张铁路上工作过的欧洲工程师,推荐有工作经验的一批天津劳工,经过体检合格的5500人,来到南溪河没几天,就跑了3000人——忍受不了这得环境。

       建筑公司为了能把人留住,尽量改善待遇。先是提高工资,然后是加强医疗。150公里的南溪河谷里,开设了7个医疗点,每个点都配有从欧洲聘请来的医生。在疾病高发期,又增加了14个临时救护站,每个劳工都有一本医疗卡,免费治疗。饮食方面,雇佣了大量驮马,日夜不停地往工地运食品,仅运送大米的驮马,就多达5000匹。由于道路艰难,驮马要价很高,其它地区驮马的运费是每吨公里0.06法郎,但在南溪河这一带,每吨公里涨价到4法郎。看到这个数字,我很惊讶,这一带做驮马生意的人,在法国人修铁路那几年,估计没少赚钱。

       6年的施工期里,建筑公司招募劳工总数为6.07万人——云南0.93万人,广西2.43万人,广东0.33万人,天津0.55万人,福州与宁波都是0.1万人,此外还有越南1.63万人。令人惋惜的是,1.2万名劳工与80余名欧洲技术人员,死在了工地上。后者的墓地有一个在开远,但我没找到。

  蚂蝗堡站已经停止使用,站房建筑,看上去年头不会很长。

  过了蚂蝗堡站,公路与铁路分手,铁路仍沿着南溪河,公路则先往西、再往南,接近高速公路出入口时,左转往东去,便能来到山腰站。

山腰站,距离蚂蝗堡站10公里,海拔86米。

  抵达山腰站时,天色已暗,还下着雨。山腰站是个国境站,1957年重建,是当时全国8个国境站之一,中越之间的国际联运业务,是在这儿办理的。1979年,越军炮轰山腰站,1991年才修复。

  山腰站的下一站,是终点站河口,铁路距离6公里,公路距离约13公里。

  从山腰站到河口站,途中经过了河口北站,它与滇越铁路无关,是昆明与河口之间新修铁路的终点站,从昆明坐火车到河口,行程6小时,每天上午、中午、下午和晚上,有4趟车。

  在夜幕中,冒着雨,终于来到了河口站——3天前,我从昆明出发,沿着465公里的铁路线,行车千余公里,从海拔2000米,走到海拔85米。

河口站,距离山腰6公里,海拔85米。

  站台旁,停靠着2列货车,听说,眼下中越之间,每天都有货运列车通行。 

  这钢轨从昆明开始,一路上翻越了数不胜数的山峦,伴随着南盘江与南溪河,走到这里。再往前,它将踏出国门,朝着大海奔去。

  火车站不远处,有座界碑,对面,是越南老街省的老街市。

  滇越铁路跨越国境线的旁边,有座铁路局所属的饭店,位置得天独厚。已经连续奔波3天,多少有些劳累,赶紧入住,喘口气儿。窗外的夜景,实在漂亮。

  滇越铁路就在我的脚下。跨越国境的大桥上,灯火通明。不过,我国一侧的灯似乎更亮一些。越南那边,灯的数量虽多,但亮度明显弱了许多。

  清晨,望出窗外,国门就在滇越铁路旁边。1910年,滇越铁路全线贯通后,为保安全,云南境内的列车只在白天行驶,分别在昆明/开远、开远/河口之间,每天对开一趟旅客列车。也就是说,当时的旅客,从昆明出发,第1天夜宿开远,第2天夜宿河口,第3天抵达终点海防。在百年之前,这样的速度已经很可观了,直到抗战时期,人们依旧选择乘船到海防,然后转火车前往昆明。在很多年里,这是最好走、最便捷的一条通道。

  滇越铁路踏出国门地方,咱们这边是河口,河口在民国年间曾被列为特别行政区,现在是河口瑶族自治县。之所以称为河口,源于此地是红河与南溪河的汇合处,下图左侧河流是南溪河,右侧是红河。

  在南溪河上,架设着铁路桥与公路桥,但公路桥似乎只能走行人与人力车,并未见到汽车,据说附近另有汽车过关的地方。

  下图是一张河口的老照片,当时只有铁路桥。旧照与上图基本上是同一角度,但高度不同——旅馆后面有座山,叫四连山,这张旧照应该是在山上拍的。我曾试图到山顶,寻找昔日的四连山炮台,但没走多远,就被拦住了,现在是军事禁区。

  旅馆旁边的河口站,早已停止客运业务。我国赎回滇越铁路以后,从昆明始发的客车,主要前往宜良、开远、蒙自,直到1994年,才有了昆明到河口的直达列车,1997年,又开设昆明到河内的国际列车,仅仅过了5年,在2002年就停运了。

  这是一张河口车站的旧照,站房建筑比眼下的这座,气派多了。

  车站前面200米处,是跨越国境的铁路桥。从昆明北站算起,到这儿的里程是464公里+350米。

  这座铁路桥,在抗日战争和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两度被毁。

  打探不到具体行车时间,只好回到房间,架起相机,等待着跨境列车。

  百米之外,越南老街市的景色,清晰可见。

  终于等到一趟列车,从中国开往越南。牵引车是东风红21型,也就是青岛在1978-1984年制造的那批车,看车身编号似乎是越南的。

  铁路对面50米处,是一栋很漂亮的房屋,它是昔日的海关,原来由3栋房屋组成,如今只剩下这一栋。屋内是河口起义展览,屋外是个餐馆,环境不错。

  海关北侧,是1937年修建的邮政局。

  海关西南侧,是如今的关口所在地。由于此行是临时决定,没来得及在北京办理越南签证,来到口岸,看到附近有N多家旅行社,本以为能办个临时出入证,问了几家,均只办理团队旅游,无奈,只好做罢。毕竟,我不想到对面旅游,只是想看看老街的车站。看来,这个打算只能留给下次,办了签证再过去,从老街乘火车前往河内、海防,把滇越铁路完整地走一遍。

       秦始皇时代,今天越南的大部,属于秦朝领土。秦朝灭亡时,统领这一带的地方官,创建南越国,国都广州。汉武帝灭南越国后,越南大部分地区变成汉朝领土,这情形维持了很多年,直到五代十国,才脱离中央王朝独立。因为唐朝在此设立过安南都护府,故称安南。到了清朝中后期才改成越南。据说当时越南统治者想改名为南越——恢复古名。朝廷一想,古代的南越国,还包括着广东与广西,没同意,于是掉个个儿,叫越南——越南虽独立,但认中央王朝为宗主国。越南在隋朝、元朝、明朝,时不时地与中央王朝发生战争,但藩属关系还在。

  清朝后期爆发中法战争,中国失败,越南从此彻底脱离中国,纳入法国势力范围。后来越南与西方世界开战,中国不惜成本、全力援助。战事尚未结束,中国与苏联关系恶化,爆发军事冲突,中国为抗衡苏联,与美国和解,苏联遂全力支持越南,随后又出现入侵柬埔寨以及排华事件,最终导致中越两国在1979年大打出手,史称对越自卫反击战。

  一连串的恩恩怨怨,足以说明,两国交往,不可能永远是朋友,也不可能永远是敌人,一切只能以自身利益为导向,以双赢互惠为基本目标。这么简单的原理,至今有人仍弄不明白,时常一相情愿。

       在关口,看到成群结队的越南小贩,推车过境。据说过境时以车缴税,每次10元,故小贩们将自行车加长加宽,尽量多装,听说最高可达800公斤。

  河口车站斜对面,有个环境很雅致的茶餐厅,坐在那里,身旁就是南溪河,不远处就是滇越铁路桥。在这里,我的滇越铁路旅游,即将画上句号。此时,有必要总结一下对此行交通工具:朗逸的感受。

       朗逸上市数年,我几乎没怎么关注它,作为大众汽车的A级车,它似乎有些出身不正。众所周之,高尔夫是大众汽车较为成功的车型,捷达是高尔夫的三厢款。第1代捷达诞生于1979年,第2代捷达于1991年进入中国,至今仍在生产,随后的第4代、第5代、第6代捷达,都进入了中国,分别起名为宝来、速腾。在这一序列中,找不到朗逸,因为它实际上是上海大众的自主车型,是专为中国市场开发出来的。也许正因如此,朗逸更符合国人的胃口,受到欢迎,理所当然。

       谈论朗逸出身,其实没什么价值,关键在于,它符合人们的需求。这一路上,我切身感受到了这一点。它非常好开,方向、悬架、油门,3大主题几乎无懈可击,舒适感与内饰手感均很不错,完全对得起它的价格。更主要的是,我开的这辆朗逸尽管只是1.6排量,但动力毫无问题,即使在那些崎岖而狭窄的山道上,照样游刃有余。至于油耗,粗略估计,百公里大约在6升多,不足7升。

       尽管我本人对轿车毫无兴趣,但还是为朗逸说了一堆好话,因为我知道,喜欢轿车的人相当多。作为一辆10-15万元的车,朗逸的性能无可指责,配置较为丰富,再加上上汽大众的服务(这一点我已经体会了10余年),受到欢迎,当在情理之中。

  法国人修建滇越铁路的初衷,不是为了帮助咱们发展经济,但在客观上多少起了些积极作用。就拿烟草来说,铁路通车前,每月进口香烟不过六七箱,火车通车后,陡增100倍。巨大的市场需求,刺激了云南烟草业的发展,很快,云南出现了4家自己的烟厂,阿诗玛、红塔山、小熊猫、玉溪、云烟,直至今天,这些香烟仍是产销两旺。至于个旧的锡,更是因为铁路而畅销世界,被誉为锡都,而当时的个旧便拥有电台,直接与伦敦金属交易所通联。

       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法正视国与国之间的商贸往来,总是用藩属纳贡的思维,理解现代贸易。这种狭隘,让中国吃尽苦头。今天的中国,虽然以各种形式与世界连接,但狭隘思维,并没有完全消除。但愿能够尽快进步一些,这样的苦头,别在吃了。

  回顾第一篇:《从昆明到宜良》

  在“云南十八怪”中,有一怪是“火车没有汽车快,不通国内通国外”——指的是滇越铁路。这铁路是法国人投资建的,目的是将越南与云南连通。铁路沿途大都处于崇山峻岭,坡度较陡,故车速较慢。如今,滇越铁路国内段已经停止客运(除昆明),只保留了货车。用3天时间驾驶汽车从头到尾行走一遍,是件颇有乐趣的事儿,不仅因为丰富的历史,更是绚丽的风景。此前总说318国道是景观大道,现在我发现,滇越铁路沿途的景色,不仅丝毫不输318,甚至有胜过它的地方。

       说明:1,本游记所有数据,来源于法文版《滇越铁路》、中文版《滇越铁路百年史》,以及云南铁路博物馆。

                   2,配图中车辆牌照处的“车讯网”标示,是每次拍照时,临时覆盖的。

                   3,本文所述滇越铁路,正式名称为昆河线,历史上称滇越铁路滇段。


  关于《星爷说车》

  星爷—汽车使用爱好者、汽车媒体评论人。1988年开始驾车周游列省,至今不辍;2001年开始为媒体做汽车评测,阅车无数。

  星爷从不单纯迷信汽车品牌,更不盲目崇拜汽车动力,秉承汽车是工具的简单思想,把汽车的功能发挥到极致。物尽其用是星爷最大追求。《星爷说车》实乃休闲茶馆,汽车生活,驾驶心得、旅行感受,凡与车相关的话题都将在“茶馆”与大家分享。

  点击下图即可进入《星爷说车》专栏。

  下关到宝丰 星爷与新海马S7行走滇缅路之五

阅读全文
朗逸 滇越铁路 人字桥 白寨大桥 河口 星爷说车
评论
分享
{{item.seriesName}}
指导价 {{getGuidePrice(item.minPrice,item.maxPreice)}}
{{getDisStateAndScore(item.disstate,item.score)}}
热门评论

{{item.mainInfo.fromUserName?item.mainInfo.fromUserName:item.fromUserName}}

{{item.mainInfo.createTime?item.mainInfo.createTime:item.createTime}}

评论
{{item.mainInfo.thumbUpCount?item.mainInfo.thumbUpCount:item.thumbUpCount}}

{{item.mainInfo.content?item.mainInfo.content:item.content}}

{{item.fromUserName+":"}} {{item.content}}
全部评论

{{item.mainInfo.fromUserName?item.mainInfo.fromUserName:item.fromUserName}}

{{item.mainInfo.createTime?item.mainInfo.createTime:item.createTime}}

评论
{{item.mainInfo.thumbUpCount?item.mainInfo.thumbUpCount:item.thumbUpCount}}

{{item.mainInfo.content?item.mainInfo.content:item.content}}

{{item.fromUserName+":"}} {{item.content}}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留下你想说的话
{{commentCount}}
* 意向车型
* 所在省市
* 您的姓名
男士 女士
* 联系电话
补充说明
立即报名
您的个人资料可能会提交至品牌厂商的授权经销商或车讯网客服人员, 相关人员可能会与您确认试驾、购车等事宜。
猜你喜欢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