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讯网 报道】在“云南十八怪”中,有一怪是“火车没有汽车快,不通国内通国外”——指的是滇越铁路。这铁路是法国人投资建的,目的是将越南与云南连通。铁路沿途大都处于崇山峻岭,坡度较陡,故车速较慢。如今,滇越铁路国内段已经停止客运(除昆明),只保留了货车。用3天时间驾驶汽车从头到尾行走一遍,是件颇有乐趣的事儿,不仅因为丰富的历史,更是绚丽的风景。此前总说318国道是景观大道,现在我发现,滇越铁路沿途的景色,不仅丝毫不输318,甚至有胜过它的地方。
我关注滇越铁路实出偶然。2015年,驾车全程行走滇缅公路后回到昆明,到友人家做客——这位北京老友畏惧家乡糟糕的空气与水,移民到了这片山清水秀之地,简直升入天堂。当我看得目瞪口呆,满怀羡慕嫉妒恨,友人怕我斑鸠占巢,赶紧驾车带着我翻过一座山,进入一条沟,说这里有座百年老站,希望以此转移视线——他成功了。那座滇越铁路的小站,立刻吸引了我。从那时开始,我四处搜寻滇越铁路的信息,慢慢地,发现这条铁路的故事,实在太多了。
滇越铁路的来历
清朝后期,越南脱离中国,开始由法国掌控。为了获取更大的商业利益,法国弄了个铁路公司,与中国签约后,在越南与云南之间修铁路。这工程挺不容易,历时6年,才在清朝终结的前1年——1910年竣工并通车。滇越铁路从越南的海防到咱们的昆明,全长854公里,其中465公里在我国境内。铁路跨越两国边境的地方,咱这儿是河口,越南那边是老街。1958年,滇越铁路国内段更名昆河线。
滇越铁路国内段是昆明到河口,国外段是老街到海防。
法国人不惜重金修建滇越铁路,自然是为了从云南赚取利润,但无意中也促进了云南的经济发展,特别是铁路沿线,原本极为闭塞的村寨,由于铁路的贯通,忽然变得比内地城市更进步。道理很简单,路通财通。昆明一下与大海连接在了一起,与世界连接在了一起。当北京人家里还是油灯、蜡烛的时候,昆明通过滇越铁路运来了发电机,让电灯走进千家万户。日本侵华期间,这条铁路一度成为抵抗日本的“输血管”,直到日本占领越南,为防日军进攻,我国才被迫拆除部分铁轨。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中法两国签约,咱们赎回国内段路权,所需款项,由法国政府支付。理由是1940年法国听命日本关闭铁路,导致我国受损。由此,滇越铁路国内段,成为中国人自己的铁路。
滇越铁路是条米轨线
两条钢轨之间的距离称为轨距,国际标准轨距是1435毫米(1937年制定),简称准轨。大于它叫宽轨,小于它叫窄轨。我国铁路多数都是准轨,而滇越铁路是窄轨,轨距1000毫米,正好1米,故称米轨,它是我国大陆唯一的窄轨干线铁路系统。事实上,米轨在东南亚各国很常见。
在准轨中间增加1根铁轨,构成了米轨,这样一弄,准轨、窄轨两种列车全能走。
凭着想象,宽轨列车似乎更加平稳,对安全有利。但修建铁路主要是经济行为,不考虑成本是不可能的,在安全与经济之间,必须找出平衡点。此外,记得一位铁路行业朋友说,轨距大小与车速、载重并无太大关系。
滇越铁路国内段工程及装备一览 | |
---|---|
正线铺轨 | 464.6千米 |
站线铺轨 | 17.1千米 |
道岔 | 122组 |
桥涵 | 3422座 |
隧道 | 155座 |
车站 | 34座 |
机车车房 | 9座 |
给煤设备 | 7处 |
给水设备 | 14处 |
机车转向盘 | 7个 |
通信电线路 | 9条 |
通信电报机 | 45台 |
蒸汽机车 | 重型:23台/轻型:6台 |
车厢 | 客车:62辆/货车:446辆 |
制表: 车讯网 |
滇越铁路的路线
这次驾车沿滇越铁路旅行,并不轻松——如果沿着高速公路走,不过400公里,最多5个小时便能抵达。但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要尽可能沿着铁路线走,这是导致不轻松的根本原因。滇越铁路离开昆明不久便进入山区,中途除了宜良、盘溪、开远、蒙自4个地方地势平坦之外(在云南叫坝子,山中平地的意思),其余全部是深山峡谷,沿途基本上都是小山村,连个县城都没有。
上上个世纪、也就是19世纪美国制造的经纬仪,法国工程师靠它勘探路线。
据说,法国人最早构思的铁路线,在今天滇越铁路的西侧,途经蒙自、建水、通海、玉溪(下图蓝线),这条线路沿途坝子多、城镇多、物产丰富,对于以经济为目的的铁路来说,显然要比走深山峡谷划算。但法国人为何舍易求难,非要在人迹罕至的峡谷里修铁路呢?我找到2种说法,其一是从河口沿红河到蒙自,地质情况不佳,施工难度大,其二是当时蒙自、通海等地的人们,对火车有畏惧心理,竭力反对,迫使法国人不得不把铁路修在人烟稀少的峡谷里。(前不久有人说这条铁路原本叫镇越铁路,意思是从镇南关到越南,纯属无稽之谈。)
图中红线为滇越铁路,蓝线为最初设计方案。
第一种说法是客观存在的,但法国人拿出了解决方案——避开红河,沿南溪河将铁路铺设到蒙自(见上图,红河州以下的红线),再走建水、玉溪到昆明(见上图,绿线+部分蓝线)。最终的事实却是,滇越铁路根本没进蒙自市区,而是与它擦身而过,继续沿人烟稀少的峡谷北上,前往昆明。这里的原因,恐怕就是第二种说法所导致。类似的事儿,在那个时代的中国,屡见不鲜。外国人在上海修建了铁路(中国第一条铁路),咱们认为这东西对风水有害,花钱买了下来,然后拆除。外国人架设了电报线,咱们认为那里面一定有妖魔鬼怪,也要想法设法拆掉。与此同时的日本,却以积极的姿态面对西方的进步,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兴建铁路,社会发展迅速超越了咱们。说到日本进步,许多人想到是明治维新造成的,其实,早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人的眼光,就已经比咱们强多了。比如,萨摩藩的领主发现西洋人手里的武器很先进,花重金买了一个,拿来研究,然后仿造,等到英国人前来进攻,领主下令开炮,把英国人炸得人仰船翻,狼狈逃窜。相比之下,咱们的大沽口炮台有大炮518门,面对英法联军只有个位数的火炮进攻,居然无计可施,以投降告终。
事实上,早在乾隆朝时,英国使臣就把西方最先进的枪炮作为礼物送给了咱们,时隔100多年,英法联军在圆明园看到了当年的礼物,纹丝未动,就更别说仿制了——咱们实在太自以为是了,太夜郎自大了,总觉得自己是首屈一指的大国,是唯一的文明国家,除此之外,全是野蛮之地,只配给中国进贡。有趣的是,在当时西洋人的眼里,咱们才是未开化民族。
法文《滇越铁路》里有大量历史照片。其中有位拍摄者用的是这台Derogy牌相机,1895年造。
既然说到枪炮,再多说一句,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叫戴梓的浙江人,就研究出一种类似机关枪的武器,可以一口气把弹匣里的28发子弹打出去,可他的发明犹如时下许多科研成果,束之高阁,本人结局也十分悲惨,被流放宁古塔,在那呆了30年。
从古到今,许多同胞对科学技术似乎始终没什么热情,对机械毫无兴趣,这种习俗至今仍能在家庭汽车上可以见到——汽车虽然已经变得很普通了,但人们对汽车的误解却十分深重。
从法国工程师绘制的滇越铁路纵断面蓝图可以看出,沿途高山、峡谷很多,修建铁路颇为不易。
回到铁路话题,蒙自、通海等大城镇里的人们,一开始惧怕火车,等法国人把铁路建好了,他们看到由此带来的经济利益时,又眼红了,于是自己集资修铁路。首先从滇越铁路的碧色寨车站开始,往西到个旧,然后又往西修到了建水与石屏,全部完工已经是1936年了,全长177公里,工期历时21年。这条铁路叫“个碧石铁路”,是我国唯一的民营铁路。为了省钱,以及预估这条路线不会有太大的运输需求,在希腊工程师尼复礼士建议下,铁路线的轨距弄得特别窄,只有600毫米,称为寸轨。
寸轨铁路:个碧石铁路在建水有一段,如今变成了旅游专线。
当欧洲工程师为云南民营铁路筑路时,出现了一件很有趣的事儿——几年前竭力反对修建铁路的蒙自人,如今甘愿自掏腰包,让铁路线绕点儿路,经过自家门前。遗憾的是,如今的个碧石铁路除了建水有一小段开办旅游,整体已经停运,许多路线亦被拆除。
滇越铁路的现状
不仅是个碧石铁路,自2005年开始,滇越铁路国内段客车停开。目前,客运业务仅限于昆明北站到王家营、昆明北站到石咀,这2条路线其实是一趟车,具体行车过程是这样的:早上7点31分北站始发,8点39分抵达王家营,停留41分钟,于9点20分从王家营往回开,10点30分回到北站,在北站停5分钟,然后于10点35分发车,前往石咀,11点27抵达,抵达后休息一会,随后在11点50分往回开,12点42分回到北站。北站与王家营之间,在黑土凹、牛街庄、小喜村、呈贡停车,全程票价2元,上车购票。北站与石咀之间,在马园、昆明理工大学停车,全程票价1元,也是上车购票。
目前仍在运营的米轨客车:红线为北站到石咀,蓝线为北站到王家营。
昆明北站每天开行3个车次,上午7点半、10点半,下午5点20分。
到了下午,再开行一次,但没有石咀,只有王家营。17点20分北站始发,18点28分抵达王家营,随后在19点从王家营发车,20点07分回到北站。您要是对米轨列车有某种情怀,来到昆明,最好抽出2小时(石咀线)或3个小时(王家营线),坐一个来回,不说别的,一两块钱的火车票,就非常值得收藏。
这3趟短途客车虽然简陋,但票价低廉,让人们亲身体会窄轨铁路。
这趟用于通勤性质的列车,虽然在途中有车站,但实际上都是已经裁撤的车站。100多年前,法国人刚刚把这条铁路建好时,沿线一共有34个车站。在以后的岁月中,逐渐增加了一些车站,最后累计的总数是61个。最近几年,经过大规模裁撤,还剩下16个车站仍在使用——昆明北、王家营、水塘、宜良、禄丰村、盘溪、巡检司、十里村、开远、大塔、驻马哨、草坝、芷村、腊哈地、山腰、河口。目前,以开远为分界线,每日开行数趟开远/宜良/王家营、开远/河口的货运列车。
顺便说一句,滇越铁路到昆明就结束了,到了抗战时期,咱们打算修建滇缅铁路,于是把轨道往西延伸,但这条铁路线最终没有建成,目前只遗留了北站到石咀一小段,也就是今天可以乘车亲身体会的那一段。有趣的是,这段路途中,在昆明西郊团山,有个米轨与标准轨十字交叉的罕见画面。
滇越铁路的始发站最早不是昆明北站
在许多介绍文字里,都说滇越铁路的起点是昆明北站,我查看了一下昆明市区地图,发现北站所处位置距离昆明市区较远——不能以现在的市区看待,应该以历史上的昆明市区观察。根据经验,历史上的火车站,往往位于老城区的边缘或者是市中心,比如北京的前门火车站。顺着昆明护城河观察,果不其然,在拓东路上的得胜桥以南,有一大片与铁路有关的单位,比如铁路公安局、铁路文化宫、铁路图书馆,等等。我相信,这里恐怕就是昔日的火车站。
抵达昆明后,跑过去一打听,没错,此处就是最早的昆明火车站,也就是滇越铁路的北起点,地名叫塘子巷,当时叫云南府站。在院里转了一圈,有一栋法式风格的建筑显得很突出,不知道是不是昔日的车站建筑(有人说昔日的云南府站已在1979年拆除)。后来在博物馆里了解到,今天的昆明北站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修建的,当时叫昆明总站,是滇缅铁路的起始站,可惜滇缅铁路最终没有建成,东段只修到禄丰县的一平浪,后来拆除,目前只剩下石咀站到昆明北站之间的铁路。至于滇越铁路的起点迁到昆明北站,是1979年的事情。
滇越铁路的终点站:云南府站,据说在1979年被拆除。
昆明北站现在是个博物馆
离开塘子巷,沿着北京路一直往北,过了环城北路没多远,便是昆明北站。刚才说到,如今这里依然有客运列车,每日3趟,在滇越铁路上进行着短途客运。更多的站房建筑,已被改为“云南铁路博物馆”,旁边还有个很精致的咖啡馆。博物馆内的展览内容是滇越铁路和个碧石铁路,以及当年的机车和车厢,弥足珍贵。即使不去行走滇越铁路,只到昆明的话,这个博物馆也应该看看,10元门票实在是物超所值。(博物馆开门早9晚4,好像周一休息,电话)
展馆有2座建筑,一座是上图中这个很美的老建筑,另一个是座普通大楼,俩楼之间是机车、车厢的陈列,上方有铁桥相连,它完全模仿了滇越铁路上著名的人字桥。在机车、车厢陈列中,最有价值的,应该是下图中这个白色的火车,人们叫它米其林机车。不过,与其称之为火车,倒不如说它是可以在铁轨上行驶的汽车。车头那个巨大的进气格栅,里面是水箱,水箱后面是发动机,再往后是变速器,这构造,与汽车一模一样。
这机车最独特的是车轮。金属轮圈外面居然是橡胶轮胎,还有打气嘴,与汽车如出一辙,只不过它是行驶铁轨上的。据说,这种别出心裁的设计,是为了营造车厢内的舒适,并降低噪音。
驾驶室内有2个座位,正副司机各一人。俩人中间,是个很大的机仓盖,发动机就在里面。
驾驶室的后面,是19个软席与24个硬席。再往后,还有卫生间、洗漱间、厨房和西餐厅。车厢后面还拖着一节行李车。这趟米其林机车,最高时速100公里,即使在弯道较多的路段,也能以45-60公里的时速运行。您别忘了,这可是1932年的产物,我国的旅客列车在50年之后的1982年,也没能达到这个速度。据1932年的报道,这趟火车从昆明到呈贡,只需13分钟,我多次驾车从昆明市区前往呈贡,走高速,但没有一次能用13分钟开到。
如此高速,米其林机车是名副其实的动车组,从1937年11月开始,法国人开办了昆明直达河内、海防的特别快车,无奈,到了1940年,日军入侵越南,这趟80年前的动车组被迫停运。以后的几十年,它被用在何处,我不知道,只知道它在1984年才真正停驶。
如同今天的高铁票价比普通铁路贵许多一样,米其林机车虽然很舒服,也很快,但票价贵,一般人不舍得坐,多数人还是乘坐普通火车。博物馆里保存着几节当年的车厢——法国运营滇越铁路期间,客车分为4个等级,从头等到4等,头等是沙发,2等是软席,3等是硬席,4等是长条木凳。与后来软座、硬座、包厢各自拥有独立车厢不同,当时的头等、2等与3等在同一节车厢里,每节车厢拥有4个头等座、12个软席座、16个硬席座,并附有西餐厨房和卫生间。
民国政府接手后,将沙发座、软席座取消,统一成硬座。也就是说,都变成了3等座,也就是许多人都非常熟悉的硬座。至于长条木凳的4等座,至今仍能见到,并未全部淘汰,四川的乐山就有。法国运营时期的这些车厢,一直使用到1975年,才逐渐被淘汰,更换了新型车厢。使用年限如此之长,估计会让今天私家车的车主们,羡慕不已。
4等座,这种客车至今仍在一些地方使用。
就在10多年前,滇越铁路仍有客车运行,其中,1997-2002年,开设了昆明到河内的国际列车,2000年开设了昆明到河口的旅游列车。遗憾的是,除昆明短途外所有客运业务,最终在2005年画上了句号。据说原因之一是沿途的水患,对行车安全构成威胁。
看罢铁路博物馆,驾车离开昆明市区,踏上行走滇越铁路的旅程。我将沿着滇越铁路,一直走到河口,那里是滇越铁路跨越国境线的地方。
租了一辆朗逸开始旅行
滇越铁路停止客运后,在一条新建的铁路线上,昆明与河口之间的客运列车依旧存在,每天有4趟车,六七个小时就能到,这条新建的铁路线,正是当时法国人想建却没有建成的那条路线。此外,昆明与河口之间还有高速公路,满打满算不过400公里,5个小时就能到。但是,我想走的是滇越铁路,新建铁路与高速公路,都不能满足我的需要。当然,最彻底的做法是沿着铁路线徒步,可我只有3天时间,又不可能登上货运列车进行实地感受,所以,唯一的解决方案是自驾车,尽可能沿着铁路线,驾车行走一遍——出发前我曾幻想,要是汽车能换上铁道轮就好了。
要是有这么一辆车,就好了。
早几年,每当我要去什么地方,都是从北京驾车出发,眼下,租车业务越来越便利,不见得每一次都从北京出发。有些时候,想去哪,坐上飞机,几个小时就能到,抵达后在机场提取租赁车辆,就能迅速展开行动。效率倍增,且花费不算多。
这次就是这么做的。事先在网上预定了车辆,抵达昆明,出了机场,租车公司的人已等候在门外,5分钟后,来到租车店,刷卡、签字,然后开车走人——如今租车实在太便捷了。我第一次租车是在15年前的南京,打电话给114,查了许久,才找到一个租车公司,人家要求户口本、身份证、驾驶执照,最重要的是,还得有当地人担保,幸好一位友人的姐姐在附近上班,跑去央求,人家利用午休时间,先回家取户口本身份证,然后跑来复印、签字,就差按手印了。就这样,从早上8点多开始,坐进租来的车里,已是下午2点。
这次租的车是一辆朗逸,1.6自动。之所以选它,是因为,朗逸上市以来,销量始终名列前茅,对此颇感意外——朗逸上市之初,我并没有太关注它,总觉得不过是旧瓶装新酒,不值得考虑。真要想追求技术领先,不如考虑速腾;想务实追便宜,不如伊兰特或吉利、长安。朗逸究竟有何德何能,凭借并不先进的平台,取得如此之高的销量,我很想借着这次旅行,通过亲身感受,寻找答案。
第一阶段的行程,从昆明到宜良。
呈贡站与王家营站
第一站来到呈贡。事实上,法国人修建的滇越铁路,云南府之后的第一站,就是呈贡,这个区间约15公里。不过,1959年扩建昆明机场时,滇越铁路的这一段已被修改,并增加了黑土凹站与小喜村站。后来不知何时又出现了牛街庄站、广卫村站和跑马山站。如果打算把这几个站全部观看,最好是从北站花2块钱坐火车而不是自驾车,因为昆明市区与全国任何一个城市相同,每一条街道上都挤满了车,我一共只有3天时间,如果以这个速度走,仅仅是昆明市区周边的这几个站,恐怕就得消耗大半天。所以,我直奔呈贡。
滇越铁路离开昆明市区,前往呈贡。
去年,我曾驾驶海马S7,从昆明出发,全程行走滇缅公路,当时,就想到呈贡来一趟,看看抗战时的机场遗址,无奈因堵车严重未果。今天终于来到呈贡,还是没有时间看机场,只能将希望寄托给下次。呈贡车站已经裁撤,但站台与站房,保存完好,只是站牌被涂白。后来发现,这一路上所有被裁撤的车站,站牌都被涂白了。
已经裁撤的呈贡车站,建筑还算完整。海拔1908米。
只要站牌涂白,意味着该站已被裁撤。
呈贡车站往东3公里,过了石龙路,是一片杂乱的市场,穿过市场,在尽头处出现了一个火车站,它是王家营站,它是米轨和标准轨的换装站,规模很大,从昆明北站开来的通勤列车,终点就在这儿。与拥堵的道路相比,如果从这里前往市区,恐怕还是坐火车便利,它跑得比汽车快——云南十八怪应该要改改了。其实,很多城市都面临这个问题,轨道交通显然比私家车有速度上的优势,私家车非常舒服,但由此可能得牺牲一些时间。
王家营站是米轨和标准轨的换装站,规模很大,它与昆明北站之间,每天有2趟客车。
这一段目前仍在使用的车站,是昆明北站、王家营、水塘。王家营站海拔1935米。
从王家营站开始,滇越铁路彻底告别市区,进入真正意义上的野外。以目前仍在使用的车站为准,下一站是水塘站。
从王家营到宜良
离开王家营站,往东再往南,便是宜良,这个区间有8个车站——三家村站、七甸站、水塘站、阳宗海站、凤鸣村站、可保村站、水晶波站、江头村站。不过,滇越铁路竣工时,昆明与宜良之间,只有呈贡、水塘、可保3个站,毕竟,这个区间只有66公里,为了增加运力,法国人后来又增加了三家村站、凤鸣村站、江头村站。但现在,除了水塘站,其余车站都被裁撤了。唯一保留的水塘站,是滇越铁路全线的最高点,海拔2026米。
王家营站的下一站是三家村站,铁路距离7公里,公路距离11公里,该站已裁撤,海拔1990米。
由于地处云贵高原,所以,站在水塘站四望,并不觉得这里有多高,这道理就跟唐古拉山口一样,海拔数据虽然很吓人,但您到现场看,没有任何感觉,似乎还没北京的景山高。
三家村站之后是水塘站,铁路距离8公里,该站是滇越铁路全线的最高点,海拔2026米。
从昆明出发后,很长一段是两条铁路并行,除了滇越铁路,还有南昆铁路,后者是准轨。在水塘站以东,滇越铁路的下一站是阳宗海站,但我没找到,只看到了一个七甸站,这里的轨道特别多,我所看见的是准轨。
轨道与货车特别多的七甸站。
没能找到阳宗海站,但看到了接下来的凤鸣村站,该站海拔1800米。
凤鸣村站已经裁撤,站牌涂白。
凤鸣村站往东,铁路距离5公里,是可保站,该站已被裁撤,海拔1773米。
找到一张可保站的老照片,与上图不符。
这一段,铁路线基本与公路并行,公路是324国道,早年间到昆明旅游,必去的目的地之一是石林,当时的旅游车,就是沿着324国道去的石林,因为那时候还没有高速公路。我清楚地记得,第一去石林时,导游介绍过路边的滇越铁路,并指我们看——在这一段,峡谷骤然变窄,怪石林立,滇越铁路穿行其间,险峻异常。更要命的是,这一段落差较大,滇越铁路在这儿采用了25‰的最大坡度,且需2台机车,一前一后共同牵引。从景观的角度,该段因险峻而值得观赏,被誉为滇越铁路上的一个精彩之处。
这一段有个车站,叫水晶波站,但我的地图没有显示,故错过了路口,待我凭着感觉,从另一条小路,把车开上高山试图寻找水晶波站时,已经不可能了。本想返回继续找,无奈碰上大队货车拥堵在一起,交警正在努力疏导,我只好继续往前,没能看到水晶波站。
峡谷虽漂亮、虽险峻,但并不长,往前走了几公里,就脱离峡谷,进入平原,这平原是宜良坝子。此时公路非常平坦,路旁鲜花茂密,与10分钟前经过的峡谷,判若两个世界。以前每次去石林,都会经过宜良,留给人最深印象的,是烤鸭。我甚至觉得,宜良烤鸭比北京烤鸭好吃,当然,这只是个人之见。每次自驾游,我很少谈及美食,因为我觉得这东西太主观,所谓好吃与否,各人自有判断,无需把适合自己口味的东西,视为世界之最。
进入宜良坝子后,还有个江头村站,然后进入县城,县城西侧最边缘的地方,是宜良站。随着客运停止,宜良站虽然还在使用,但仅限于货运,候车室早已关闭,火车站周边寂静无声。
宜良站海拔1545米,比起刚才的水塘站下降500米,之间的铁路距离32公里。
宜良站是法国时代就有的。刚才说到,法国人修建滇越铁路时,本想尽量走平原、尽量在沿途多经过几个大的城镇,可惜没能实现,迫不得已,只好把铁路建在了峡谷里,465公里的铁路线上,大城镇居然只有2个:宜良与开远。
这是一张宜良站的老照片,照片里的建筑,如今已经彻底不在。
离开宜良,滇越铁路很快重新进入峡谷,这峡谷的长度与深度,远远大于抵达宜良之前的那个峡谷,足足150多公里,具体的故事,下篇接着聊(点击下图,即可进入滇越铁路游记第2篇)。
星爷—汽车使用爱好者、汽车媒体评论人。1988年开始驾车周游列省,至今不辍;2001年开始为媒体做汽车评测,阅车无数。
星爷从不单纯迷信汽车品牌,更不盲目崇拜汽车动力,秉承汽车是工具的简单思想,把汽车的功能发挥到极致。物尽其用是星爷最大追求。《星爷说车》实乃休闲茶馆,汽车生活,驾驶心得、旅行感受,凡与车相关的话题,都将在“茶馆”与大家分享。
点击下图即可进入《星爷说车》专栏。
{{item.mainInfo.fromUserName?item.mainInfo.fromUserName:item.fromUserName}}
{{item.mainInfo.createTime?item.mainInfo.createTime:item.createTime}}
{{item.mainInfo.content?item.mainInfo.content: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