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车讯网
浏览量 3.6亿 粉丝 824w
关注

19次进藏经验汇总:去西藏需要注意哪些事情

15.3万 1天前

  【车讯网 报道】2025年5月,正当我完成第19次进藏,返回北京的途中,看到报道,有游客在四姑娘山镇,不幸因高原反应遇难。这件事促使我改变想法,不再把旅游经历写成游记,而是把自驾车前往西藏,应该注意哪些事情,汇总出来,作为经验,与大家分享。

  西藏是个地广人稀的省份,自然风光绚丽、人文风情独特,是旅游、尤其是自驾游的好地方。但是,由于路程远、海拔高,再加上某些路段的地质条件不太稳定,并非所有人都能适应、都能面对。

  如果您打算自驾车进藏,首先应该关注以下4个问题。

  1,人的状况如何?

  能否适应高海拔,能否适应长途驾驶。

  2,车的状况如何。

  是否按照保养手册的规定,定期保养;每次年检时,是否顺利通过;日常驾驶中,有没有感觉不对劲的地方。

  3,时机与时间的情况如何。

  最好避开雨季和降雪;西藏线路很多,根据自身时间选择,别贪大求全。

  4,心理与物质的准备如何。

  能否沉着冷静地面对意外;物质准备必须周全,请牢记“饱带干粮热带衣”的古训。

  接下来,逐个与您详谈。

  1,高原反应。

  身处低海拔地区的人,来到高海拔地区(常见高度在3000米左右),由于氧气不足,可能会出现头疼、心慌、气短或晕眩等症状,这就是高原反应。多数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差别在于有人轻微,有人严重,有人能很快适应,有人需要花上几天时间才能逐渐适应。

  高反症状

  主要是头疼,此外还可能会出现心慌、气短或晕眩,再往下发展,就该是呕吐了。我第一次坐飞机到拉萨,当天没事儿,从第二天开始,感觉大脑里的每根血管都在膨胀,仿佛要爆出来。在布达拉宫的台阶上,每走一步都要喘半天,3个小时走了不到10米,最终也没能走进布宫大门。

  如何适应

  面对高反,最好的办法是适应。我的体会是:1,上高原之前保持良好精神状态,别缺觉;2,患病期间别上高原,尤其是感冒;3,初次抵达3000米的地方时,所有行动都要放慢,就像电影里的慢动作是的,千万别有剧烈运动,同时,最好停下来睡觉。比如,早些年,我每次走川藏线,都会在新都桥停一天,什么也不干,就是躺在床上,让身体尽快适应高原。

  以个人感受而论,一旦适应高原,也就没事了。再往后,即使来到五六千米的地方,也没什么感觉。

  相关药物

  据说,高原安、红景天等,有一定的作用,但我从未尝试过。

  高反有时会滞后

  有人对高度特别敏感,一到3000米立即头疼,但也有的人,第一天没事儿,睡一宿之后,第二天才会出现高反。

  吸氧效果

  西藏旅游不是一天两天,连续数日一直吸氧,似乎不太可能,所以,还得靠自己的身体机能,适应高原。但车里备个小小的氧气罐,靠它在短时间内提供一点儿氧气,作为备用,有必要。

  比如,我在川藏线上,曾遇到2对法国夫妇,他们的轮胎被扎,车里的千斤顶底座太小,在泥泞中难以发挥作用。于是,我搬出自带的卧式千斤顶,帮他们换胎。因为消耗体力较大,回到车上感觉心跳加快,掏出氧气罐吸了几口,就没事了。

  出发前通过电商买几瓶,足够了,我在京东上买过一种4瓶29.9元的,比到了西藏再买,便宜多了。

  预防感冒

  刚才说到,处于感冒期间千万别上高原,因为感冒在高原可能是致命的。此外,在高原上,要随时严防感冒,即使夏季,最好也穿着冲锋衣,戴着帽子。

       网上有许多在高原别洗澡的观点,事实上,所谓别洗澡,主要是为了防感冒。如果住宿条件比较普通,就像下图这样的,洗澡之后,很容易受凉,从而感冒。

  但是,如果住宿条件比较好,比如下图这样的酒店,怎么洗也没事儿,除非体质太差,比黛玉还弱。

  高反不见好怎么办:立即下撤。

  经过一两天的休息,不仅不见好,甚至有加重的趋势,解决方案有俩:第一,送医院;第二,下撤。只要下撤到海拔2000多米的地方,通常也就没事了。

  比如,有一年我们在珠峰大本营扎营,夜里,一位同伴呕吐不止,我立即掏出地图,研究路线,做出天亮后拔营、驾车前往樟木镇的规划,因为那的海拔只有2000米出头儿。

  2,驾驶。

  西藏的公路条件越来越好,但自驾车去西藏,并非人人可行。原因之一在于驾驶技术与安全意识。驾驶技术不佳、安全意识不高的人,最好别驾车去西藏。

  前几年,几位女游客在川西自驾游时,车辆坠入山谷,人员遇难。当时,许多人认为是车速快、路不熟导致。通过看现场视频,我认为,车速快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驾驶者恐怕没有做到全神贯注。

  下图是我在青藏公路上目睹的一起事故。公路笔直,视线良好。仅仅因为驾驶者麻痹大意,没能提前发现路面有破损,临近时才急忙打轮,导致汽车侧翻,滚下路基。

  除了必须全神贯注,还有2个要点:

  第一,在盘山公路上,一定要确保车辆走在己方车道里,尤其过弯时,别侵入对向车道。比如怒江72拐,连续弯道,驾驶技术不佳者,往往占道过弯,不仅将自己置于险境,同时威胁对向来车。

  第二,保持安全车距。在青藏线上,我目睹过这样一个事故,俩车一前一后,开的飞快,前车打算超车时,忽见路面有坑,急刹车,后车跟的太近,只好猛打轮,失控侧翻。

  西藏的限速

  昔日,西藏通过限速卡,约束车速。后来,许多地方改成电子监控,需要停车领卡的地方,已经很少见,只有地处偏僻的个别路段,偶尔还能遇到。

  仅仅在3年前,我认为西藏的限速还算比较公平,且充满善意。比如,青藏线有几段路,由于地质条件导致坎坷不平,如果您能按照限速70公里跑,遇到坎坷也无所谓,稍微踩一下刹车就能安然通过。

  但最近一两年,有些路段途经村庄时,新增了一些实在太低的限速牌,事实上,村庄与公路之间,还有相当一段距离,有些甚至中间还隔着一条路或一道沟。尽管如此,西藏也比某省强,后者不仅限速不公平,且存在许多阴暗执法。

  3,心态。

  遇事易慌,经常拿不定主意的性格,恐怕不太适合自驾车去西藏。

  没有排队意识,总喜欢耍小聪明的恶习,恐怕也不适合自驾车去西藏。

  长途驾车必须保持心态平稳。比如,前方公路上停着一串车,您这就应该老老实实地排队,因为,人家既然停在那,一定是有原因的。如果走逆行往前钻,自以为很聪明,结果往往是把路堵死,遭人唾骂。

  我曾遇到过这么一件事儿:

  在川藏线剪子弯路段,身后传来连续的喇叭声,顿觉奇怪。因为,昔日川藏线上有个习惯:想超车,不用按喇叭,打开左转向灯即可;前车认为具备超车条件,就会往右靠,同时打右转向灯示意可以超车;如果前车认为目前不具备超车条件,会打左转向灯向后车示意。

  我第一次走川藏线时,就发现了这个规矩,立即入乡随俗。那些年,川藏线虽然行车艰难,但驾驶者彼此谦让,一团和气。有好几次,大货车为了让我超车,不惜在坡道上靠边停车,要知道,在那种坡道上,重车起步,并不容易。

  但此时,身后急促的喇叭声,很刺耳。事实上,此时前方的直路并不长,不具备超车条件,但看到后车如此焦急,我只好尽量往右边靠,停车,让它钻了过去。

  半个小时后,我又看见了它,在一个弯道失控,撞向山壁,前悬解体,趴在路上。

  这件事提醒人们:欲速不达。 

  4,车辆。

  首先,电动车不适合去西藏,沿途一些地方虽说也能充电,但以目前的技术来说,电动车只适合日常代步,并不合适跑长途。这一点是千真万确的事实,用不着再争论。

  其次,最好是SUV,因为它的底盘离地间隙大一些,遇到坎坷路面,用不着像轿车那样过分减速。如果是四驱的SUV,那就更棒了,在湿、滑路面,尤其上坡,四驱明显占优。

  第三,最好是空间宽敞一些的SUV,比如中大型、甚至大型。身材宽大,不仅能容纳更多的行李与装备,还能较为舒服地在车里过夜——比如遇到公路阻塞,被迫滞留。再有,空间大,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舒适感,长途行车,这种感觉挺重要。

  第四,动力尽可能强一些,油耗最好低一些。虽说多数自驾游的旅行者都是沿着公路走,并不“真越野”,可动力强会给驾驶带来一种轻松感。至于油耗,一趟西藏跑下来,万把公里,油耗低,能节省旅行费用。

  您可能会说,动力与油耗成正比,马力大、油耗就会跟着大。

  不见得。比如这辆途昂 Pro,是今年3月才上市的中大型SUV,技术很新,发动机是第5代EA888,马力倍儿强,加速痛快,排放竟然能满足还没出台的国7标准。更重要的是,别看它身材魁梧,百公里油耗不过8.35升,这是综合油耗,跑长途大致在7升出头儿,特别是西藏,因为海拔高,喷油量下降,据仪表显示,最低时居然到过5.9升。

  除了动力不错,它的行驶质感非常好,高速时的稳定性相当出色。至于时下热门的驾驶辅助,照样挺全,从自适应巡航到车道保持,从各种预警到自动刹车,此外,还有手机遥控泊车,以及拨杆变道——拨一下转向灯杆,就能自动变更车道。

  5,时机。

  西藏自驾游,我认为最佳时刻是4、5月,其次是9、10月,最好避开雨季(6-9月)和冬季(11-3月)。

  每逢雨季,路上可能就会出现不确定性,也许一路顺风,也许途中受阻。事实上,冬季的降雪,也是如此。

  比如,有一年我在5月份走川藏线,第一天从北京开到成都,第二天到巴塘,第三天到八宿,第四天到拉萨,非常顺利。而我的几位同事,组队在8月份走,一大早从成都出发,午夜时分,连二郎山都没过,瞧着窗外瓢泼大雨,他们认为不妙,于是折返,回到成都,旅行计划随之取消。

  6,时间。

  西藏省内常规自驾游通常需要的时间,最短是10天左右。

  从东部地区前往西藏,往返路上所需时间的时间,大致在4天上下。

  西藏线路比较多,根据自己的时间,进行规划,规划的基本原则,是走环形路线,避免走回头路。

  比如,进藏走川藏南线(国道318线),出藏就应该考虑走青藏线(国道109线)或川藏北线(国道317线);如果时间特别宽裕,则应该考虑走新藏线(国道219线或国道216线)。总之,去与回,最好是两条路,构成一个环形,让旅游内容变得更丰富。

  7,路线。

  进出西藏主要是8条路:青藏线、青藏东线、川藏南线、川藏北线、滇藏线、滇藏新通道、新藏线、新的新藏线。

  青藏线——青藏公路、国道109线,西宁到拉萨约1900千米(下图红线)。

  从西宁出发,高速公路目前通到格尔木。出格尔木不久,翻昆仑山,随后海拔始终保持在三四千米,很容易出现高原反应。但该路行车便捷,受气候影响的程度比较低。沿途的每个镇子,比如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等等,都有加油站、旅馆、餐馆、商店和维修店。

  青藏东线——唐蕃古道、国道214线,西宁到拉萨约2100千米(下图绿线)。

  也是从西宁出发,高速公路目前通到玉树,然后沿国道214线到类乌齐县,转上国道317线到那曲,再沿国道109线到拉萨。

  与川藏线相比,上述两条青藏线的特点是行车容易,景色较为平淡。

  川藏南线——川藏公路,国道318线,成都到拉萨约2100千米(下图红线)。

  东起成都,途经雅安、天全、泸定、康定、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贡、八宿、波密、林芝、工布江达、墨竹工卡,最后抵达拉萨。截止2025年1月,成都与康定之间,林芝与拉萨之间,有高速公路。

  该路需横穿横断山脉,不断上下,相对来说,可以比较轻松地适应高原。路况方面,全程柏油,路面平坦,任何车辆、哪怕排量0.8升的奥拓,也能健步如飞。但是,每逢雨季,可能会出现塌方,能否顺利通行,存在一定的运气成分,所以说,这是一条千变万化、充满刺激的路线。此外,每逢节假日,车辆暴增,堵在路上10多个小时,并不罕见。

  川藏北线——川藏公路,国道317线,成都到拉萨约2400千米(下图蓝线)。

  起点成都,途经汶川、理县、马尔康、炉霍、甘孜、德格、江达、昌都、类乌齐、丁青、巴青、索县,抵达那曲后,转国道109线到拉萨。目前,国道317线已经向西延伸到狮泉河。

  沿途的数座高山,多数已经修通隧道,行车难度大幅降低。该路多数行驶于山谷之中,不像川藏南线那样“大起大落”,因而显得较为平淡。这条路的游客相对少一些,路面比较安静。

  滇藏线——滇藏公路,国道214线,下关到芒康约720千米(下图红线)。

  这是从云南到西藏的公路,真正起点不在昆明,而是大理的下关,进入西藏不久,在芒康与川藏南线汇合。也就是说,滇藏公路比较短,全长约720千米。由于途经大理、丽江、中甸(后更名香格里拉)、迪庆等旅游热门地区,所以,车辆繁多,路况较好,行走便利。

  滇藏新通道——丙察察线,规划中的国道219线,丙察察到察隅305千米(下图蓝线)。

  起点是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的丙中洛乡,终点是西藏察隅县,全程305千米。这条路在20年前比较难走,当时主要是越野爱好者的挑战之地,后来经过修整,难度基本消失,轿车虽说也能走,但面对局部的坎坷,还是得小心一些,防止磕底盘,相比之下,底盘离地间隙高的车,更合适。

  由于这条路已经划入规划中的国道219线,最近一两年有施工,行车可能会受到限制。

  新藏线——新藏公路,国道219线,拉萨到叶城约2900千米。

  全程在高海拔地区,尤其是新疆与西藏的分界线——界山达板,海拔5248米。这一高度,与珠峰大本营基本一致。建议从东往西走,如果从西往东,上升太快,可能会有较强的高原反应。

  途中有赛图拉镇,可以加油、住宿和用餐,基本都是柏油路,只要天气没问题,就非常好走,但需要提前办好边防证,途中会有多次检查。

  新的新藏线——新藏公路,国道216线,改则到民丰约830千米。

  这是2023年通车的新路,属于国道216线的一部分,南北走向,南端是西藏的改则,北段是新疆的民丰,全程830公里,沿途人烟稀少,截止2025年1月,途中没有加油站,所以,续航达不到830公里的车,得备油桶、带油。

  这条路的亮点在于穿越羌塘,沿途湖泊比较多,地势较为平坦,垭口很少。与新藏公路相同,建议从西藏往新疆,从而避免身体不适。离开改则时,需到县里的政务服务中心,填表,交验行驶证和身份证,领取游客告知书和散装加油的批准书。

  黑阿线——黑阿公路,国道317线,那曲到狮泉河约1400千米。

  这是西藏省内最富诱惑力的路线之一。东端在那曲附近,西端是阿里地区的首府——狮泉河镇,最早,它被称为黑阿公路,是条自然路,后来纳入国道317线,铺了柏油,全程1497千米,沿途有班戈、尼玛、改则和革吉四座县城,每个县城都能住宿与加油。

  这条路的西半段,穿越羌塘——我国最大的一片无人区。但公路沿线算不上无人区,不仅有县城,还有乡镇。

  8,加油。

  西藏各主要公路,都有加油站。比如,游客最多的国道318线,早已是成熟的旅游线,在这条公路上,每个县城都有不止一家加油站;一些比较大的镇子,也有加油站。国道317线虽然游客少很多,但加油站同样不少。

  相比之下,国道219线的加油站少一些,但每座县城至少有一家加油站。各加油站之间的里程,都在汽车一箱油的行驶范围内,最大跨度位于日土县多玛乡与红柳滩之间,相距358千米。据我所见,各加油站都有92、95和柴油三种油品,绝大多数加油站都能刷卡付钱。

  9,心理准备。

  自驾游的优势在于,可以把许多独立的点,连成一条线。比如,拉萨虽然有大昭寺、布达拉宫、罗布林卡,但川藏公路更诱人。此外,滇藏公路、新藏公路等,也都是自驾游的好地方。事实上,自驾游的核心价值并不是目的地,而是过程——过程往往会比看景点更加难忘、更值得回味。

  也就是说,自驾游绝不是单纯赶路。

  了解到这一层,就应该抱着自由自在的心情,踏上旅途。一路上,随遇而安,不急不躁。

  自驾游需要自己操办食、住、行、游,对人的要求更高一些。安全意识较弱的人,驾驶技术不好的人,不善长途驾驶的人,最好别驾车出远门。

  心理准备的另一个内容,是凡事自己判断,别轻易把道听途说当成事实,尤其现在某些自媒体,以流量为目标,或信口开河、或夸大其词,或以点概面。

  20多年前我第一次驾车走青藏线时,有人告诉我,那条路上没吃没喝,非常艰苦。我仔细一想,不太可信。因为,青藏线是一条运输热线,大货车来往穿梭,沿途不可能没有食宿。事实证明,我的判断是对的。

  10,物质准备。

  第一类:车辆保障用品。

  灭火器——如果,能在驾驶席下面固定一个小型灭火器,发生意外时,恐怕比后备箱里的灭火器更有效。

  三角反光板——这是车辆必备的物品。

  备胎——每次做例行保养时,请工人顺便检查一下备胎气压。

  气泵——如果能准备一个体积小、品质好的气泵,当轮胎亏气时,能有效地自救。

  补胎用具——主要是补胎液与胶条,前者比较简单,后者操作时需要一定的技术。

  工具——买车时的随车工具,比如千斤顶、扳手等,要确保齐全。自己增加的工具,最低限度是一个8/10的扳手,可以用来拆装蓄电池。其次,应该有鲤鱼钳、十字改锥、一字改锥、羊角榔头。如果具备一定的修车技能,还应该准备一套扳手及内六角。其中,羊角榔头最好固定在驾驶席下,在极端情况下,或许能发挥自救作用。

  胶带——是个多面手,任何捆扎、包裹,都能派上用场。比如,水管出现裂纹,将它与擦车巾配合,进行包裹,能起到降低泄漏之功效。

  备用水——后备箱里,最好放一瓶500毫升的蒸馏水、1升普通水。前者用于冷却液少量亏欠时的添加,后者留作不时之需。

  备用机油——如果行程中有坎坷路段,或者本车机油消耗较大,最好带一桶1升、甚至4升的备用机油。

  手套——即使是最简单的更换备胎,有一副手套,也能保护双手。

  肥皂——最普通的肥皂即可。除正常洗涤之用,如果不慎将油箱磕裂,靠它能有效堵漏。

  电源线——当蓄电池无电时,从旁车借电启动。

  备用电源——不是必需品。但如果车里的蓄电池已经用了好几年,同时又要前往人迹罕至的地区,不妨备一个。

  保险与灯泡——买一些本车所用的保险,各种规格都要准备一两个。至于灯泡,主要刹车灯与转向灯所用的小灯泡。

  木板与脱困板——带几块厚木板,在冰雪、泥泞、沙地中,用来垫车轮、垫千斤顶。至于脱困板,主要是直板式与履带式两种。

  头灯——在野外,无论日常扎营还是意外抢险,头上带着个照明灯,很有必要。

  工兵铲——经典的205工兵铲,一般情况足以应付,但它是直把,不习惯的话,到园艺商店买三角把的小铁锹,也许更顺手。

  拖车绳——普通的拖车绳,有些品质不高,很容易断裂。如果经常玩越野,最好备条吊装带,虽然体积大,但非常可靠。

  第二类:食宿用品。

  沿公路驾车,餐馆与旅馆很多,但是,车内还是应该带些器材,以备不时之需。

  瓶装水——在自驾游时,难免会因故堵在途中。如果车内有足够多的水,就没什么可担忧的。

  压缩饼干——味道很普通,但能救命。我的习惯是,车里永远放着几瓶水和几包压缩饼干,定期更换。

  炊具——气炉+野营锅,前者价格相差很大,我买过一个100多块钱的,用了10多年,至今完好。气炉需配气罐,气罐主要是长罐和扁罐,扁罐比较耐用。

  睡袋——夏季有个很薄的睡袋就行(80-150元左右),春秋季则需要厚实一些的睡袋(3000克左右的中空棉,500元左右),至于冬季,恐怕得需要充绒量很大的羽绒睡袋才行。我最厚的睡袋是充绒1800克、2500元,曾用它在零下27度的环境中露营。

  窗纱——车内过夜,得打开车窗,为防蚊虫,需要有个窗纱,在网上可以买到,20元左右。此外,还得带个薄塑料片,卡在车窗上方,充当“屋檐”,以免雨水进车。

  衣服——即使夏季,去西藏也应带着厚外套,比如,带有抓绒内衬的冲锋衣。

  防晒——宽大的帽子、面罩、围巾、手套。

  总结:顺利与否的关键,在于准备是否充分。

  有一次,我驾车走丙察察线进藏,遭遇塌方。头天晚上,现场滞留30多辆车。到了第2天晚上,多一半的车掉头离去。因为,有人车上没食物,有人没睡袋,还有人,一直靠发动机取暖,油快用完了。

  而我,躺在温暖的睡袋里,舒舒服服地看书。饿了,打开后备箱,支起桌椅,点上气炉,烹制美食,反正车里有的是食材。

  所以说,准备充分,是保障自驾游顺利的前提。


  以往游记:沿唐蕃古道来到拉萨。点击下图可直接进入。

  

  2024年8、9月间,我开着家里的途安,从北京前往西藏。这是我的第18次进藏,而这辆途安购于2006年5月,今年刚好是它的第18个年头。在旅行中,有3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经历,第一是较为完整地行走了唐蕃古道,第二是途经海拔5830米的拉琼拉垭口,第三是靠着半箱油,全程行走去年通车的第二条新藏公路。回京后,把这3段经历,分别用3篇游记加以记录,与您分享。您现在看到的是第1篇,内容是沿着唐蕃古道前往拉萨。


  以往游记:来到公路最高点。点击下图可直接进入。

  

  在拉萨享受了几天,驾车离开,一路往西,途经羊卓雍措、卡若拉冰川、江孜古城、萨迦寺之后,翻越海拔5566米的桑木拉达坂和海拔5830米的拉琼拉垭口,尤其后者,被当地警察认定只能是四驱越野车才上得去。我这辆已经18岁的途安,马力不大,且为前驱,但在海拔如此之高的地区,依然健步如飞。


  以往游记:从西藏到新疆只用半箱油。点击下图可直接进入。

  

  在西藏与新疆之间,自2023年开始,多了一条新路,全程830公里,目前途中没有加油站,所以,有人在穿越时,需要用油桶,带上一些备用油。我从北京一路走来,每次加油的跨度,基本都在800公里左右,所以我觉得,只要不频繁急加速,一箱油应该没问题。万万没想到,当我从西藏改则,来到新疆民丰,居然只用了半箱油。

阅读全文
上汽大众 途昂 高原反应 西藏自驾游 星爷说车 车讯原创
15.3万
评论
分享
{{item.seriesName}}
指导价 {{getGuidePrice(item.minPrice,item.maxPreice)}}
{{getDisStateAndScore(item.disstate,item.score)}}
热门评论

{{item.mainInfo.fromUserName?item.mainInfo.fromUserName:item.fromUserName}}

{{item.mainInfo.createTime?item.mainInfo.createTime:item.createTime}}

评论
{{item.mainInfo.thumbUpCount?item.mainInfo.thumbUpCount:item.thumbUpCount}}

{{item.mainInfo.content?item.mainInfo.content:item.content}}

{{item.fromUserName+":"}} {{item.content}}
全部评论

{{item.mainInfo.fromUserName?item.mainInfo.fromUserName:item.fromUserName}}

{{item.mainInfo.createTime?item.mainInfo.createTime:item.createTime}}

评论
{{item.mainInfo.thumbUpCount?item.mainInfo.thumbUpCount:item.thumbUpCount}}

{{item.mainInfo.content?item.mainInfo.content:item.content}}

{{item.fromUserName+":"}} {{item.content}}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留下你想说的话
{{commentCount}}
* 意向车型
* 所在省市
* 您的姓名
男士 女士
* 联系电话
补充说明
立即报名
您的个人资料可能会提交至品牌厂商的授权经销商或车讯网客服人员, 相关人员可能会与您确认试驾、购车等事宜。
猜你喜欢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