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天天汽车
浏览量 2.1亿 粉丝 8.2w
关注

美国机构预测:未来八成中国新能源品牌将退市,这靠谱吗?

6 07-26

美国咨询公司艾睿铂再次发布《全球汽车市场展望》,其中一项预测指出:中国八成新能源品牌活不到2030年。

这就意味着目前国内超过130家新能源车企,在六年的时间当中最后只剩下不到20家,听起来有点邪乎是不是,毕竟我们大多数人印象里新能源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当中,那这哥预测究竟靠不靠谱?不妨冷静下来分析一番。

中国新能源竞争强度激增

给出这一预测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国新能源市场现在的竞争愈发激烈,而且在后续这一态势也必将延续,这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新能源市场的产销快速增长,2017年的时候,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还都达不到80万辆,但是在2023年,产销量分别大幅提升至958.7万辆和949.5万辆,随着现在厂家继续在新能源市场上推产品,以及对传统燃油车市场的逐渐取代,这个数字在后续必将持续上升。

其次,市场主体总量基本确定,现在我们的市场基本上就是3000万辆,就算是后续持续增长,但是整体的体量基本上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所以现在新能源厂家就是在抢地盘,去分这个3000万辆的蛋糕。

此外,技术路线尚处竞争白热化阶段,当下新能源市场并不能确定谁是最优的解决方案,尤其是在动力源的形式上面,这几年增程、插混接连在市场唱主角,再加上未来一段时间是下一代动力电池解决方案的发布年份,新能源在技术层面上依旧处于乱战,尚无发展规律可循。

最后一点,新能源发展初期基本上是换量,随着数量上去后,消费者层面开始对产品品质有了更高的需求,此时将是对一些低端化品牌的淘汰阶段,以及尚无核心技术的品牌也将会在这个时间段被市场淘汰。

种种因素凑在一起,结果就是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有竞争就必然会有淘汰。

留给小品牌的蛋糕已经不多

都不用等六年之后,现在国内新能源市场的现状就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头部的品牌占据极大的市场,未来可能只有不到20%的市场空缺留给那些苦苦挣扎的品牌。

这时候可能就有人说了,这样的市场份额就算留给了一些小品牌,那这种销量能撑得住自己品牌的研发投入吗?

这是很关键的一个问题,有报告指出,按照目前市面上头部一些新能源品牌的销售经验预计,品牌想要在市场上活下来,每年起码要卖出20万辆插电式混动产品,或者是40万辆纯电动产品,但是目前中国新能源品牌的年平均销售量有多少呢?只有15.6万辆,这其中还是被上面大头儿平均下来的数据。

但是这也没什么办法,现在这种情况下想要颠覆整个市场格局太难了,基本上是一种无解的情况,强者恒强,市场销量格局越来越稳定,尤其是在国内消费者购车因素比较容易受到保有量影响的情况下,这样的状况很难被改变。

这就让人会想到之前智能手机市场的发展趋势,尤其是智能手机这一部分,前期一样是各种零部件拼拼凑凑,但后续基本上也都是被大厂占据市场,进而形成稳固的结构。智能手机市场的情况必然会在新能源市场再度重演,从多个品牌百花齐放到几强垄断。

尤其是新能源汽车还不像过去的传统燃油车,各家攥着自己拿手的东西形成差异化优势,现在手里没有核心产业链供给的新能源无非就是供应链的排列组合,最后实在排不出花的品牌必然会被吞没在退市大潮当中。

什么样的车企才能活下来?

对于处在新能源行业当中的车企来说,未来想要自己不被挤掉,就需要自身在市场上有不可替代性,这该如何理解,也就是不能光靠卖车来赚钱,更是要将自己相关产业链的产品推出去,卖给同行、卖给对手。

单一的汽车产品放到任何时代都不具备不可替代性,市场上产品千千万,哪儿有什么非你不买的理由,但是当你身处整个行业供应链的一个关键环节之上,那么后续的活法就变得多了起来。

举几个例子,现在新能源产业不可或缺的几个关键部件,电池、半导体,一旦一个车企在这方面有自身的技术体系支撑,那就好办了,比如电池,现在除了宁德时代单一供应商之外,比亚迪的电池也在多个车企的产品装车;同时现在国家层面也推动车企在零部件采购上更多选择国产产业,那么三电、芯片这些产业的发展空间其实就很大,谁能在这块先下手,自然就拥有了一个规模超大的市场。

以上这种基本上都是针对有体量有能力的头部车企而言,那么对于一些小品牌,这种发展路径可能就不是很适合,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回血去投入研发,那么对于这些小品牌在后续虽然被吞掉的几率比较大,但是也不是没有机会。

“霸占”小众赛道,或者说是押宝其他车企不涉足的相关产业链还是有一定做起来的可能性,做成一种小而精的品牌,这种品牌虽然体量小,但是能够获得一部分忠实消费群体,在这种基础之上,才有可能去一步步扩大产品阵容以及受众,让品牌实现长期运营。

留下两成新能源品牌,也是胜利

中国新能源市场做起来的过程我们都知道,初期靠帮扶与政策,这个时候很多牌子进入市场就是想骗补贴,那么经过这几年的初步阶段发展,已经把这波“骗子”淘汰掉了,那么现在市场上留下来的,基本上都是能满足基本需求的。

但是现在,大家都在为了卷而卷,这期间车企为了保份额也会做出很多拍脑袋的决定,比如一些跟风但实际需求并不高的产品,这种状态下后续淘汰一波产品实际上是必然,甚至这种预测不会等到六年之后才会发生,很有可能三年的时间就将淘汰一半的新能源品牌。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可能这回更加有利,现在的竞争已经变成了真刀实枪的竞争,只有自然竞争下的筛选,对于行业发展以及消费者层面才会有好处。

就像是传统内燃机时代,各个国家与地区都有着自己几个拿得出手的国际化品牌,新能源在中国的发展趋势也必然将经历这一过程,而且照现在的速度,后面的格局可能很快就会见分晓。


阅读全文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及图片系第三方发布,由第三方对其账号发表的所有内容、图片、言论及行为、活动和事件承担全部责任。
6
评论
分享
{{item.seriesName}}
指导价 {{getGuidePrice(item.minPrice,item.maxPreice)}}
{{getDisStateAndScore(item.disstate,item.score)}}
热门评论

{{item.mainInfo.fromUserName?item.mainInfo.fromUserName:item.fromUserName}}

{{item.mainInfo.createTime?item.mainInfo.createTime:item.createTime}}

评论
{{item.mainInfo.thumbUpCount?item.mainInfo.thumbUpCount:item.thumbUpCount}}

{{item.mainInfo.content?item.mainInfo.content:item.content}}

{{item.fromUserName+":"}} {{item.content}}
全部评论

{{item.mainInfo.fromUserName?item.mainInfo.fromUserName:item.fromUserName}}

{{item.mainInfo.createTime?item.mainInfo.createTime:item.createTime}}

评论
{{item.mainInfo.thumbUpCount?item.mainInfo.thumbUpCount:item.thumbUpCount}}

{{item.mainInfo.content?item.mainInfo.content:item.content}}

{{item.fromUserName+":"}} {{item.content}}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留下你想说的话
{{commentCount}}
* 意向车型
* 所在省市
* 您的姓名
男士 女士
* 联系电话
补充说明
立即报名
您的个人资料可能会提交至品牌厂商的授权经销商或车讯网客服人员, 相关人员可能会与您确认试驾、购车等事宜。
猜你喜欢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