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讯网 报道】2024年,上汽大众成立40周年。回望中国现代汽车工业的发展史,桑塔纳国产化,具有时代意义的一页。一辆轿车,带动了中国汽车零部件加工业的发展,打开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新局面。有趣的是,许多人可能根本不知道,在桑塔纳刚刚进入上汽大众的那几年,奥迪100也曾来到上海。
1982年,奥迪100诞生。由于该车采用诸多创新技术,迅速成为全球销量最高的车型,于是,我国决定引进。1986年,上汽与奥迪展开合作,3年之间共组装600辆奥迪100,作为中央政府相关部门及上海市的公务用车。奥迪从此踏上中国之旅。也就是说,如今的上汽奥迪,其实不是全新开始,而是“经典的传承”。
与奥迪100相比,桑塔纳国产化之路更为波澜壮阔。
1983年,第一辆手工组装的桑塔纳下线。但是,CKD组装不是引进桑塔纳的目的,实现国产化、形成自己的轿车制造体系,才是真正的目标。所以,我国与德国大众谈判时,要求桑塔纳在7年之间,国产率达到90%以上。
可实际上,在最初的2年,桑塔纳国产化率仅为2.7%。除了轮胎、喇叭、天线、标牌,其余均为进口。被人们戏称为国产“四大件”。
原因在于,当时面临着2个主要困难:1,国内汽车制造还处于手工敲打的水平,既无设备也无技术,同时缺乏相关的配套基础。2,德国大众对零配件有着极为严苛的标准要求,而这些要求对于我国汽车工业来说,闻所未闻,更谈不上达标。
面对这种情况,1987年12月24日,上海市市长朱镕基同志,在桑塔纳国产化工作会议上,发表《把“桑塔纳”轿车国产化搞上去》的讲话,开宗明义提出轿车国产化的指标,指出“桑塔纳的国产化要坚持高质量,不能‘瓜菜代’。”
在当时,唯有对汽车零部件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建立自己的零部件生产体系,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1988年,“国产化基金”设立——每卖出一台桑塔纳,从利润中提出2.8万元,由此组建的“桑塔纳基金”,最终累计金额几十亿元,用于扶持配件生产企业。
同年,105家零部件配套企业、6所高校、7家科研院所,共同成立“桑塔纳共同体”。有了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大批零部件企业脱胎换骨,茁壮成长。后来,只要获得过上汽大众认可的零部件,其它厂家便直接采购,成了名副其实的“免检产品”。
1988年7月1日 上海桑塔纳轿车国产化共同体成立大会。
在企业内部,上汽大众从德国大众聘请20多位退休工程师,来到我国培训和指导零部件生产,严格按照德方的“六道关口”,实现零部件国产化100%合格。同时,国内零部件工厂如果想成为上汽大众的供应商,就必须按照德国标准重新改造,从而使产品达到德国的标准。
由此,中德合作共同建立了400多家高质量的零部件企业。可见,桑塔纳的国产化,实际上是为我国汽车工业创造了一个的完整产业链。福耀玻璃、扬州亚普、宁波华翔、宁波均胜,都曾受益于桑塔纳共同体全方位的支持、资金支持。
1990年4月18日,李鹏总理参加上海大众成立五周年暨第一期工程投产仪式剪彩。
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
1989年,桑塔纳轿车国产化率上升至60.09%。1990年4月18日,在上汽大众成立五周年大会上,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亲临剪彩,并在讲话中宣布:中央同意开发浦东、开放浦东。
此后,桑塔纳的国产化率连续增长,到1998年,桑塔纳普通型的国产化率已达93%。
1992年1月28日,庆祝累计生产10万辆桑塔纳轿车活动。
桑塔纳的国产化之路,不仅开辟了中国现代轿车工业的新纪元,更建立了早期的现代化汽车工业体系。如今,40周岁的上汽大众,已成为中国汽车行业合资车企的引领者,面对新时代下的新挑战,上汽大众仍将和中国汽车工业一道成长,走好合资车企转型升级的新发展之路。
{{item.mainInfo.fromUserName?item.mainInfo.fromUserName:item.fromUserName}}
{{item.mainInfo.createTime?item.mainInfo.createTime:item.createTime}}
{{item.mainInfo.content?item.mainInfo.content: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