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四(11月30日),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与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宣布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以50:50的股比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在中国市场运营超级充电网络,合力满足中国客户对豪华充电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
无论在全球,还是在中国,作为豪华车市场“唯二”的领军者——奔驰、宝马的竞争激烈,二者间的任何举动都令人瞩目,更甭提二者“在一起”搞事情了。
那么,反应到汽车产业方面,奔驰和宝马在全球最大市场的合资又有怎样的意义和影响呢?
首先,在企业属性上,外资在华投资公司联合竞争对手,首创“合资公司的合资公司”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跨国汽车集团在华设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是为了与集团一道,联手中方合作伙伴共同投资组建中外合资企业。如较早成立的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紧随大众集团在上汽大众、一汽-大众分别持有10%的股份。同样,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也追随梅赛德斯-奔驰集团,在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持有10.335%的股份。
此次,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与华晨宝马合资,因华晨宝马的外方——宝马与奔驰的“强竞争”关系,就远超出了“外资的中国投资公司”以往的投资范围。
因华晨宝马是宝马集团与华晨汽车合资,且宝马增持至75%股份,就有了更大的决策权。奔驰中国与华晨宝马的合资则首创了“合资公司的合资公司”模式,这在不断有唱衰合资企业杂音的当下,无疑会给其他合资企业带来一定的启迪。
其次,在产业规模上,抬高豪华车经济规模“门槛儿”,全球市场500万辆,中国市场150万辆。
一百多年来,汽车产业一直都是以大规模生产方式运营,奔驰、宝马这一级别豪华车也不例外。
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是指当企业的产量规模达到一定水平后,由于各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就产生1+1大于2的效应。如果产量达不到一定规模,不但难以摊销汽车研发等巨大投入,也将难以面对零部件采购、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的成本支出。
目前,全球头部汽车集团的产销规模在千万量级以上,如丰田、大众等。作为豪华车头部车企,2022年,奔驰集团全球销售汽车204.39万辆,其中在华销售75.17万辆;宝马集团全球交付汽车239.96万辆(含宝马、迷你和劳斯莱斯3个品牌),其中在华交付79.20万辆。
此次,奔驰、宝马在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尝试“抱团儿”,无疑将豪华车的规模经济“门槛儿”大大提升:全球市场至500万量级;而国内市场也提升至150万辆以上,都必将给二三线豪华车品牌带来极大的压力。
第三,在合作过程中,奔驰的在华组织构架,奔驰、宝马在华相关灵魂人物的作用不容低估。
谈到对中国市场的重视,鲜有超过梅赛德斯-奔驰的。在豪华车集团层面,唯一从本土派出董事会成员,专门负责大中华区业务的只有奔驰;而担任这一职务的唐仕凯先生常驻北京长达11年。能讲中文的他,深谙中国市场,也决定了奔驰的中国业务层级高、决策快、执行力强。
在宝马方面,原宝马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乐,已于上月1日正式升任宝马集团董事,负责客户、品牌及销售。同样能讲中文的高乐,以近10年“家在中国”的工作经历,对中国市场的洞察、对宝马在华业务的支持,也是不遗余力的。
还有,现在全面负责奔驰在华销售业务的北京梅赛德斯-奔驰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段建军,在加盟奔驰之前曾任华晨宝马销售有限公司副总裁,并有着出色的市场业绩。在奔驰中国与华晨宝马的合资中,尤其是在今后的运行当中,相信段建军也会起到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在奔驰与宝马联合发布的新闻稿中提到:“该合资公司的成立和运营有待相关监管机构批准”。看似与重量级跨国公司一贯的稳妥、务实不同,也反应出奔驰、宝马在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大趋势下迫不及待,志在必得的心理。(车讯网 张宇星发自北京)
{{item.mainInfo.fromUserName?item.mainInfo.fromUserName:item.fromUserName}}
{{item.mainInfo.createTime?item.mainInfo.createTime:item.createTime}}
{{item.mainInfo.content?item.mainInfo.content: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