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车讯网
浏览量 3.6亿 粉丝 824w
关注

欧洲三国自驾游游记第三篇: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922 2023-05-24

  【车讯网 报道】离开黑山,跨越国境线,进入波黑。这个国家的面积,是黑山的3.6倍,可我的旅行重点,仅仅是两座城:莫斯塔尔和萨拉热窝。其中的萨拉热窝,从小就在电影上见过,尤其片尾,俯瞰全城:“看,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

  波黑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简称,据百度百科的资料,面积5.12万平方公里,人口密度64人/平方公里。全国分为波斯尼亚、克罗地亚、塞尔维亚三个族群,分别信仰伊斯兰教、天主教和东正教。首次出现的国家叫波斯尼亚公国,成立时间在不同的书上,有着不同说法,比如10世纪、12世纪。它与巴尔干其它国家一样,曾被奥斯曼帝国征服过很长一段时间,迫于压力,一些斯拉夫人改变信仰,成为穆斯林。1991年南斯拉夫解体后,由于主张不同,爆发战争,1995年签署和平协定,一国之内,分为穆克联邦与波黑塞族两个实体。

  相比在塞尔维亚和黑山的环绕,我在波黑的路线比较简单,仅仅是从黑山方向入境,前往莫斯塔尔和萨拉热窝,然后在维舍格勒附近出境,北部的广大地区,由于时间不足,没能前往。

  黑山与波黑国境线上的边境检查站,与前几天所见大致相同,构造同样比较简单,再加上我的运气相当好,别看对向车道里的车,排了几百米,我这边就我一辆车,一分钟不到,就告别黑山,进入波黑——波黑对我国普通护照免签。

  虽然进入另一个国家,地形地貌大致相同,依旧是连绵的山峦。从地图看,路南山的另一边,是地中海,直线距离大概15公里左右。但海岸线属于克罗地亚。

  山间,偶尔能看到一些农舍,建筑风格与塞尔维亚、黑山差不多。比如屋顶,大都以红色为主。不同之处在于汽车数量明显减少,感觉波黑汽车的普及率低于黑山、也低于塞尔维亚。

  但是,路况相当好。一开始,我没看到限速标志,不知开多少合适,便将时速保持在80公里,后来,几辆当地车超越,我跟了一会儿,发现他们的时速是120公里,这样的速度开着真是很舒服。不久,经过一座叫特雷比涅的城市,城市之后,公路上又剩下我一辆车。2个小时后,来到莫斯塔尔。

  莫斯塔尔是一座古城,城中间有条河,目前当地居民主要是波斯尼亚人和克罗地亚人。介绍上说,他们以河为界,各居一侧。

  河上,有座非常漂亮的桥,始建于16世纪的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在20世纪90年代的波黑战争中被毁,战争结束后,在联合国的帮助下重建,2004年落成,2005年列入世界遗产。

  该桥完全靠石材构成,石块总数过千,16世纪首次建造时,施工期长达9年,竣工于1556年,当时咱们处于明朝的嘉靖年间。由于特别高,站在桥上往下跳,据说是每年夏季的一个热门运动。

  与桥一起列入世界遗产的,还有桥两侧的古代街道,街道范围并不大,地面由鹅卵石砌成,房屋显得古色古香,非常质朴。

  如今,古街道上大都是咖啡馆、餐馆、商店和民宿,与欧洲其它地方的旅游小镇,没什么两样,舒适而悠闲,这情景,让人很难相信,仅仅在30年前,这里爆发过二战以后欧洲最大的局部战争,全国430多万人口中有27.8万人遇难,200多万人沦为难民,85%以上的经济设施遭到破坏——可怕,可怕的战争。

  我在一家咖啡馆喝咖啡,因为刚到波黑,还没兑换当地货币,便掏出欧元问店家是否可以,人家说没问题,收费2欧元——在欧洲喝咖啡,通常会随之送上一杯水。

  莫斯塔尔的东北方向,大概130公里,是萨拉热窝,行车2小时。这条路上,有一段位于山谷当中,景色很漂亮,有点儿小三峡的感觉,沿途有餐馆、旅馆等旅游接待设施。

  山谷间,有一片相对比较开阔的地段,是亚布拉尼察镇(Jablanica),镇旁是内雷特瓦河,河上有座铁桥。二战中,这里发生过内雷特瓦战役——德军为消灭南斯拉夫抵抗力量,动用12个师进攻游击队的根据地。面对危局,领导人铁托下令炸桥,从而让德军司令部产生误判,以为游击队即将向北转移,从而撤走了这一带的驻军。游击队连夜将桥修好,趁虚而入,脱离包围圈。德军发觉上当,派飞机轰炸,虽然将桥炸断,可游击队已经过河,此战以德军失败告终。

  1969年,南斯拉夫拍摄电影《内雷特瓦河战役》时,假戏真做,第三次将桥炸毁。虽然如此不惜成本,但爆炸的浓烟,挡住镜头,拍摄效果不佳,电影里的炸桥画面,是摄影棚里的模型。如今,最终因为拍电影炸毁的桥,依旧保存在现场,游客可以随意走到桥旁,参观与停车均免费。旁边还建了座纪念馆(Museum of the Battle for the Wounded at Neretva)。亚布拉尼察镇很安静,环境相当优美,纪念馆对面的河畔,有家餐馆,听说镇上也有民宿。

  离开亚布拉尼察镇,朝着东北方向,行车75公里,是波黑的首都——萨拉热窝。途中,经过了一座挺繁华的城市,叫科尼茨。过了科尼茨,出现高速公路,我还没有兑换当地货币,没法交过路费,于是继续沿普通公路行驶。事后发现,这么做是对的,一来路上很安静,二来景色很美。

  一个小时后,进入萨拉热窝。这是一座群山环抱的城市,15世纪时,由奥斯曼帝国创建,是帝国在巴尔干半岛仅次于伊斯坦布尔的第二大城市,城中的室内巴扎、清真寺、供水系统、公众浴场、图书馆、学校等,应有尽有。

  在社会主义联邦时期,萨拉热窝的发展相当不错,早在1980年,这里就举办过冬季奥运会。遗憾的是,波黑战争期间,萨拉热窝经历了现代战争史上时间最长的都市包围战,从1992年到1996年,上万人被杀,绝大多数是普通市民,而不是交战双方的军人。

  如今,萨拉热窝已经复兴,新市区里的高楼大厦,与其它现代化城市没什么差别。当然,对于游客来说,游览重点是老市区,沿着米里雅茨河的这一带。

  河上,有座很出名的桥——拉丁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它有着直接关系。那是因为,波黑被奥斯曼帝国统治了几个世纪之后,又在1908年并入奥匈帝国,渴望独立的一位热血青年,在这座桥上,用手枪刺杀了奥匈帝国皇储夫妇,由此引发战争。

  从拉丁桥沿河往西,步行1.3公里,走到第6座桥时,桥北端的西侧,有一小片绿地,绿地中有一尊雕像,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瓦尔特。

  我不知道这座桥的名字,只能向将此游记作为攻略的朋友,提供这样一条线索:河南侧往东150米处,是万怡酒店(Apartman Skenderija),桥北侧的街道叫Hamze Hume。

  瓦尔特的真名叫弗拉基米尔·佩里奇,二战中,他化名瓦尔特,在萨拉热窝与其它游击队员一起,展开抵抗运动,后来成为萨拉热窝游击队的总指挥,在当地家喻户晓。1945年,为防止德军在撤退前搞破坏,他带领队员巡视,被德军击中,次日,年仅25岁的瓦尔特牺牲,同一天,萨拉热窝解放。到了1972年,根据瓦尔特事迹改编的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诞生,1973年在我国上映时引起轰动。

  电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二战后期,德军从巴尔干撤退,从希腊出发的装甲部队,所携带的燃油,只够达到维谢格拉特。于是,德军计划将萨拉热窝油库里的燃油,用火车运往维谢格拉特,以保障部队撤往德国,并把这个计划称为“劳费尔行动”。

  劳费尔行动看似简单,实际上很难,因为萨拉热窝抵抗运动非常强。于是,德国人派出党卫军上校冯·迪特里施,来到萨拉热窝,试图打击抵抗运动,保护劳费尔行动的实施。

  冯·迪特里施的手下、党卫军上尉康德尔,在已经叛变的女游击队员肖特的帮助下,冒充瓦尔特,打入游击队,制造混乱。

  此时,真正的瓦尔特——化名皮劳特的游击队领导者,发现异常,展开调查。他首先来到火车站,在调度员那里找到线索,并救出已经落入盖世太保手中的养路工。

  接着,游击队员伊万与康德尔手下的游击队员布兰克接头时,被盖世太保盯上,伊万按照预定来到飞鹰药房(下图),经过一番斗智斗勇,最终在同志们的帮助下,转危为安。

  根据伊万提供的情报,瓦尔特来到吉斯的照相馆。就在此时,康德尔授意布尔基,带领10多位游击队员,袭击停在街上的德军卡车。布尔基的女友阿兹拉,也参与了这次行动。

  结果,游击队员中了埋伏,全体牺牲。

  第二天,德军司令部向萨拉热窝的公民发布公告,要求死者家属认领尸体,真正目的是要借机杀掉所有与游击队有关的人。阿兹拉的父亲——钟表店老板、游击队员谢德,挺身而出。瓦尔特、游击队员苏里等人,也从人群中站出来,面对德军枪口,陪着谢德往前走。这个无声的举动,号召起更多民众。党卫军上尉比绍夫被震住了,只好下令撤退。

  这段情节,拍的极为出色,配乐也相当震撼,是整部电影中、特别让人难忘的一段。

  另一个令人难忘的段落是:康德尔掌握游击队联络暗号——“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之后,派出假联络员找到谢德,通过他约瓦尔特在清真寺见面,以便诱捕瓦尔特。谢德识破阴谋后,决定牺牲自己,保护瓦尔特。

  离开钟表店前,他告诉学徒:我要走了……去找我的归宿……你好好干吧,要好好学手艺,一辈子都用得着啊,不要虚度自己的一生。

  紧接着,谢德毅然决然地来到清真寺。

  谢德与假联络员见面后,立即拔出手枪,将其击毙。此时,埋伏在钟楼上的机枪开火,谢德壮烈牺牲。

  已经来到附近的瓦尔特,见状立即抢夺钟楼,占领制高点,用机枪向德军扫射。

  与此同时,陪伴瓦尔特的两名游击队员,在清真寺周边,策应瓦尔特,与德军展开巷战。

  最终,一行三人在当地民众的保护下,摆脱了德军的搜捕。在工匠们一片敲击声中,党卫军上尉比绍夫无可奈何,气急败坏,但又无计可施。

  瓦尔特终于查出肖特是叛徒(真名米尔娜)。他先是将计就计,成功地将游击队员转移到解放区,并除掉了混在其中的间谍,接着,又利用她约见康德尔,将其除掉。

  同时,瓦尔特也弄清了劳费尔行动的内容,带领吉斯和苏里,混进德军,控制了机车,最终利用铁路线上的坡道,让机车撞向满载油料的车厢,将运油列车彻底炸毁。

  劳费尔行动宣告失败,冯·迪特里施被调回柏林接受处罚。临走时,他感慨道:唉,太有意思了,我来到萨拉热窝就寻找瓦尔特,可是找不到。现在我要离开了,总算知道了他。

  负责押送的盖世太保问:你说瓦尔特是谁?请告诉我他的真姓名。

  “我会告诉你的。看,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

  这部电影拍的相当精彩,即使今天重温,也不觉得有落伍之感。当年,还很小的我,是在我爸单位的礼堂,看这个电影的,而且,连着看了好多遍。以至于情节、对话、音乐等,记忆犹新。今天,我能来到这座城市,亲眼看到取景地,并将它们与电影截图相匹配,非常有趣,特别激动。

  那天黄昏,我在酒吧里坐了好几个小时,不远处就是瓦尔特阻击德军的钟楼。我想,日后如果有机会,再来这多住些日子,力争把每个取景地都找到。

  对于没看过这部电影的人来说,萨拉热窝的老市区,同样值得走走。老城区分为两个部分,东边是土耳其老城区,区内主要是清真寺、手工艺品街,以及几百年历史的室内巴扎等,旁边的客栈遗址,也很好地保存着。

  区内的东北角有个广场,广场上有个叫瑟比吉的木制建筑,是个十分古老的供水装置,如今是萨拉热窝的地标。从这个广场再往东北方向走200多米,有一片墓地,墓地旁边是拍摄“德军司令部向萨拉热窝的公民发布公告”的地方,继续往东,山坡上有座古代城堡的遗址,叫黄堡,面积很小,但可以俯瞰整个萨拉热窝。它的东边还有座白堡,观景的位置更棒。

  与土耳其老城区相对,西边是欧式风格的建筑区,地面上有条标线,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分界线。

  在西部的欧式老城区里,主要是圣心主教教堂和塞尔维亚东正教堂。前者是座天主教堂,是波黑最大的教堂,建于19世纪。

  逛街时,看到一家兑换店,赶紧换了一些当地货币:波黑马克,1个欧元可以换2个波黑马克。有的书上将其称为可兑换马克、马尔卡。

  有了当地货币,在街上吃喝,就更方便了。无论东部的土耳其老城区,还是西部的欧式老城区,都有大量的咖啡馆、酒吧与商店,实乃逛街与吃喝的天堂。

  在萨拉热窝停留期间,一方面因为回顾电影而兴奋,另一方面,情绪多少有些低沉。因为,《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导演,在波黑战争期间,饿死在这座城市里。市区西侧,靠近国会大厦的河边,有座弗尔巴尼亚桥,波黑战争期间,2名年轻人在这里被杀害。

  具体事由,我见过2个完全不同的版本,第一:两位反战的年轻学生,苏达尔和奥尔加,于1992年4月5日,在这里被杀。第二:一对25岁的恋人,塞族小伙博斯科·布尔基奇与穆族姑娘阿德米拉·西米奇,想逃离战火,于1993年5月19日走到这座桥时被射杀。

  我不知道以上2个版本,究竟哪个与这座桥有关。在网上查到的消息是,根据这对恋人的悲剧,不仅拍摄了纪录片《萨拉热窝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郑秀文还演唱过同名的粤语歌曲。此外,这座桥北侧2.5公里处,有座狮子坟场,里面有这对恋人的墓。

  在萨拉热窝街头,有一盆熊熊燃烧的火焰,昼夜不停。它所纪念的,是在战争中遇难的人们。经历过战争的普通人,恐怕没有谁会喜欢战争。唯有没经历的人,受到某种鼓动,才有可能盼望战争。比如,一战爆发前,普通公民都觉得可以速胜,并从中得到好处,因而广泛支持。可真的打起来,才发现战争如此可怕,但此时,后悔已经没用了,战车一旦开动,谁都无法将其停下,甚至包括发动者。

  为了避免悲剧,唯一的办法,是反对以任何借口发动战争。除非抵抗侵略。

  离开萨拉热窝,我的下一站是返回塞尔维亚。但在波黑与塞尔维亚的国境线上,还有个小镇——维谢格拉特,是我很想去看看的地方。刚才说的瓦尔特电影,里面提到,运油列车就是要把油送到那去。

  维谢格拉特在地图上标的是维舍格勒,从萨拉热窝过去110公里。离开萨拉热窝没多远,在一个路口,应该左转,我没注意,直着走了,过了一会儿才发现,从地图上看兜一圈也能到,于是懒得往回,将错就错吧。

  比较好走的大路,是途经索科拉茨和罗加蒂查,而我走的是条小路,途经帕来、普拉查和戈拉日代,正是因为小路,一路上几乎没车,风景很不错。

  翻过一座山,远远看见戈拉日代,它是当地的州首府,位于德里纳河畔,市区规模不小。德里纳河的上游,就是在黑山寻访电影《桥》时,所看到的塔拉河;下游则汇入萨瓦河,它在贝尔格莱德汇入多瑙河。

  沿着德里纳河畔走了36公里,来到维舍格勒。这里最出名的,是一座建于16世纪的桥,奥斯曼帝国的建筑,土耳其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之一,2007年列入世界遗产。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南斯拉夫作家安德里奇在小说《德里纳河上的桥》中的描写,便是以它为原型。

  桥的另一侧,是维舍格勒小镇,镇内有座古堡,根据小说情节而建立。事实上,只有读过《德里纳河上的桥》,来到维舍格勒,才会更有感觉。而维舍格勒这座桥之所以名气很大,也恰恰是因为这部小说。

  镇旁山坡上,有座教堂,教堂旁是一大片墓地,死者去世的日期,几乎都是1992年——也就是波黑战争期间。

  镇的东侧,有座火车站,从地图看,铁路是从塞尔维亚那边过来的。据说,这是1925年建造的从贝尔格莱德到萨拉热窝的铁路,也就瓦尔特电影里,从萨拉热窝用火车往这儿运油的那条铁路,1974年停运,随后拆除。目前所见,是2010年修复的,但只修复到维舍格勒,从维舍格勒到萨拉热窝的铁路并未修复。

  维舍格勒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这座小镇给人感觉特别舒服。于是,我决定不走了,在这儿住一夜。这就是我的旅游风格,随心所欲,遇到满意的地方就停下来,呆够了再往前走。比如有一次在川西、藏东地区闲逛,遇到一座小镇,感觉特投缘,便在高僧家中,住了个把礼拜。

  在BOOKING上查询,看到桥的附近有家民宿,24欧元,折合人民币182元。是个套间,外间有沙发、餐桌、冰箱和橱柜,内间是卧室和卫生间。

=

  客房里带有橱柜和全套的炊具、餐具,在欧洲旅行时经常见到,但这家民宿还赠送水果、饮料、啤酒、袋泡茶和咖啡,让我感到有些意外。事实上,刚才在小镇的超市里,我已经买了一大堆食物和啤酒,所以,我不仅没动房东的提供,次日离开时,把没开封的食物和饮料,留在房中,算是赠给了房东。

  卧室附带露台,坐在这儿,正好可以将古桥一览无余。从下午到晚上,我一直坐在这儿,一边听音乐,一边喝了许多啤酒,这一天,过得很开心。


  更多内容:如您用电脑或平板电脑阅读,点击下图可直接进入。

  

  离开波黑,我驾车返回塞尔维亚,途经乌日策、巴伊纳巴什塔,再一次来到塞尔维亚北部的多瑙河平原,在诺维萨德渡过了愉快的一天之后,来到贝尔格莱德机场,归还车辆,乘机回家。

阅读全文
塞尔维亚 波黑 黑山 欧洲自驾游 星爷说车 车讯原创
922
评论
分享
{{item.seriesName}}
指导价 {{getGuidePrice(item.minPrice,item.maxPreice)}}
{{getDisStateAndScore(item.disstate,item.score)}}
热门评论

{{item.mainInfo.fromUserName?item.mainInfo.fromUserName:item.fromUserName}}

{{item.mainInfo.createTime?item.mainInfo.createTime:item.createTime}}

评论
{{item.mainInfo.thumbUpCount?item.mainInfo.thumbUpCount:item.thumbUpCount}}

{{item.mainInfo.content?item.mainInfo.content:item.content}}

{{item.fromUserName+":"}} {{item.content}}
全部评论

{{item.mainInfo.fromUserName?item.mainInfo.fromUserName:item.fromUserName}}

{{item.mainInfo.createTime?item.mainInfo.createTime:item.createTime}}

评论
{{item.mainInfo.thumbUpCount?item.mainInfo.thumbUpCount:item.thumbUpCount}}

{{item.mainInfo.content?item.mainInfo.content:item.content}}

{{item.fromUserName+":"}} {{item.content}}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留下你想说的话
{{commentCount}}
* 意向车型
* 所在省市
* 您的姓名
男士 女士
* 联系电话
补充说明
立即报名
您的个人资料可能会提交至品牌厂商的授权经销商或车讯网客服人员, 相关人员可能会与您确认试驾、购车等事宜。
猜你喜欢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