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讯网 报道】 当你觉得“虚拟形象”或者“虚拟偶像”是闹着玩的时候,已经有超过1亿人为它买单了。
7月底,艾媒咨询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虚拟偶像带动的整体市场规模和核心市场规模分别为1074.9亿元和62.2亿元;2022年核心市场规模将达121亿,预计到2023年,这一数字将超过200亿元。
200亿的市场规模在人工智能领域或许并不算多,但其增速却是惊人的。市场的磅礴力量与巨大潜力,引得车企也纷纷入局。
一汽-大众的虚拟形象品牌官“Ida”、东风标致的虚拟数字人IP“小狮妹Léa”、广汽本田雅阁的虚拟车主“Cora”、奇瑞OMODA 5的虚拟代言人“元宇宙少女阿喜”、长安汽车的数字员工“宫”、上汽名爵MG的虚拟代言人MG ONE机电潮人、集度汽车的数字人车主“希加加”……从员工到代言人再到车主,都有“虚拟人”渗透其中。甚至连宝马、奔驰、福特等百年老字号都开始布局元宇宙生态,将虚拟技术的触角尽可能延展,从而和资本市场产生更多触点。
去年10月,一位名叫“柳夜熙”的“虚拟人”博主登录社交平台,仅发布3条视频便涨粉近800万。今年6月,小鹏汽车参与的柳夜熙抖音短剧,播放量高达8000万+,当下爆火的“二舅”播放量也不过3500万+。借助元宇宙的红利,超写实虚拟偶像市场受到资本热捧。
对于车企来说,把品牌形象拟人化,不仅省去了代言费,降低代言人翻车所带来的风险,还方便打上“年轻”、“个性”、“共创”等时髦标签,有利于持续吸收流量关注,提升变现水平。
按照QuestMobile最新发布的网民数据计算,截至今年6月底,网民规模达到11.9亿,八成以上的网民有追星行为,其中喜欢追虚拟偶像的占63.6%,也就是说,约有6亿人是虚拟偶像受众。
值得一提的是,92.3%的虚拟偶像爱好者年龄在19-30岁之间,这届年轻人乐于用消费来支持自己的兴趣爱好,据调查,48.9%的网民为虚拟偶像花过钱,其中37.6%为虚拟偶像花的钱比现实偶像还多。在Z世代的追捧下,“虚拟人”展现出强大的“吸金能力”。
虚拟偶像的兴起也带动着AR、VR、MR等技术全速前进。量子位智库发布的《虚拟数字人深度产业报告》中提到,“虚拟人”的发展有三个阶段:一是B端行业探索与教育成长期,该阶段主要用于完善行业解决方案,同时对C端用户进行市场教育;二是B端场景成熟向C端渗透的发展期,该阶段B端应用场景将于行业深度结合,厂商开始关注UGC、消费级工具、C端消费订阅制、虚拟内容生产迎来井喷;三是B、C端应用成熟,并形成数字资产和经济体系,技术迭代成熟。
该报告称,目前三大阶段的对应现象均已有所出现,面向B端探索成熟的落地场景为各厂商关注的重点。也就是说,“虚拟人”的发展仍停留在初期、或者由初期走向中期的发展阶段,一些“赶鸭子上架”的半成品也在市场上大量出现。
现阶段,大部分车企与推出的“虚拟人”绑定程度不高,“虚拟人”只在发布会上昙花一现,由于技术原因,“虚拟人”在未来与车主的联动很少。此外,很多企业并未从宏观上为“虚拟人”设计好宇宙架构,导致其“沦落”为纸片人,传播效果大打折扣。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些“虚拟人”,一场场发布会过去,您记住了哪一个呢?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也表示,车企需要做出精准的用户画像,否则虚拟偶像很有可能只“击中”一小部分客户群体。
传统营销正向着数字化模式飞奔,“虚拟人”和元宇宙为汽车传播带来了更多玩法,但其从噱头走向成熟商业化,还需要很长一段路要走。(车讯网 沈丹发自北京)
{{item.mainInfo.fromUserName?item.mainInfo.fromUserName:item.fromUserName}}
{{item.mainInfo.createTime?item.mainInfo.createTime:item.createTime}}
{{item.mainInfo.content?item.mainInfo.content: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