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新能源产品的涨价问题,最好用上相对论。
最近的关注点比较多,我们一边关心某两国的地缘战争局势,一边被突如其来的灾难震惊,感慨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个先到来,但有一件事挺确定的,就是新能源产品短期内即使不再涨价,也很难降价了。
相信林林总总的涨价信息让不少观望族的心在滴血,本以为油价上涨坚定了大家购买纯电车的意志,但没想到心仪目标们的态度也并不友善。
但乐观主义总在悲剧中诞生,而且无需心态——这是明摆着的:比如在动辄1-3万不等的涨价幅度里,混动阵营表现得相对克制。
比亚迪的DMi系列上涨幅度为“仅”为3000元。
新近上市的长安UNI-K新能源蓝鲸iDD版的价格“仅”为17.79万。
即将上市的星越L雷神版的预售价为17.37万。
比亚迪的实力地球人都知道了:以搭载DM-i技术的宋PLUS为例,零百加速8.5秒,最低荷电状态下的油耗为4.4L/百公里,纯电续航分为51公里和110公里。
与宋PLUS存在价格重合的长安UNI-K看上去价格“不菲”,但动力、尺寸、续航等“三维”都要高出一级——如采用1.5T动力系统、零百加速时间为8.1秒(值得一提的是整备质量达到2吨以上)、纯电续航130公里、最低荷电状态下油耗为5L;车身尺寸则为4865*1948*1700mm,轴距则长达2890mm——看似傲娇,实则匹配价位。
星越L雷神版与UNI-K战术相同,目前只发布了一款车型,后期存在低配产品发布余地。
总而言之,采用小号电池组的混动车型受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较小,比如宋PLUS DMi 110公里续航版的电池容量为18.3千瓦时,不及纯电版本的1/3(71.7千瓦时);而率先采用混动技术的两田也尚未宣布旗下产品涨价。
销量也反映出混动车型并没受价格多少影响,比如秦PLUS系列2月销售2.4万台左右,其中DMi系列达到1.4万以上。
宋系列销量同样大涨,2月销量2.4万,其中混动版车型约达到1.9万。
相对而言,在十几万的汽车市场中,小鹏P5涨幅在1.32-1.56万,G3涨幅在1.07-1.43万,相对克制的哪吒U系列也涨价了5000元。而销量则反映出更直接的挂钩效果,小鹏2月交付量为6225台,环比下降52%,较蔚来理想下滑明显。
30万以上的市场,消费者对价格浮动相对能“忍”,因为购买力较强,随着车型级别降低,对涨价的包容性越低,因此尽管新造车厂商纷纷宣布涨价,但真正焦虑的大概是针对10几万市场区间的品牌,而特斯拉蔚来理想等,大概还可以继续吃着火锅唱着歌。
比如据乘联会数据显示,特斯拉两款车在2月销量分别达到3.2万和2.4万,尽管另一些统计机构计算的Model 3销量为4600多台,但据悉实际上特斯拉总交付量中的3.33万台是用于出口的。
且特斯拉在今年1月涨价之前,在美国已经进行过多次涨价。在某种程度上,所谓涨价带来的销量冲击,倒是缓解了产能压力;同样可以凡尔赛的还有比亚迪,如今王朝系列的DMi系列供不应求,“涨价”带来的市场观望似乎正好让加班的生产线喘口气了。
但终究对原材料依赖度更低的混动产品涨幅更小,这才是比亚迪们的资本。在十几万级市场中,混动技术为国货们插上了翅膀,尽管他们具备区域特色,到了高级别市场未必好用,对于未来品牌升级的作用不大,但足够威胁到传统合资产品了。
更进一步而言,曾经对于混动作为“过渡产品”的非议,现在看也就更缺少现实意义了。一方面,燃油车的市场,纯电产品现在还吃不下去,就降碳作用反而是混动产品表现得更加直接,另一方面,如果讨论绝对意义上的过渡概念,那么百年之后终将入土的我们,似乎根本没有买车的必要了。
活在当下吧朋友们。
{{item.mainInfo.fromUserName?item.mainInfo.fromUserName:item.fromUserName}}
{{item.mainInfo.createTime?item.mainInfo.createTime:item.createTime}}
{{item.mainInfo.content?item.mainInfo.content: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