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讯网 报道】2021年夏季,在百年党庆之际,我驾驶捷途X90,从北京出发,基本完整地行走了一遍1921年到1949年的历史。其中,最精彩的一段,是沿中央红军的长征路线,从江西于都县,来到陕西吴起县。当时的每一程,都撰写了详细游记,并拍有视频。您现在所看到的,是专为2022年春节假期所编辑的简化版。
红军长征共有4条路线,1,中央红军(江西于都到陕西吴起);2,红25军(河南罗山到陕西永坪);3,红四方面军(川陕苏区到甘肃会宁);4,红二、六军团(湖南湘西到宁夏固原)。我选择的是第1条,也就是中央红军的长征路线,行车里程6366公里,历时12天,平均百公里油耗7.4升。
中央红军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由于“反围剿”的失利,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各个部门,离开首都瑞金,与中央红军各路人马,在于都集结,并由此踏上漫漫征途。
跨过于都河,往南走了60多公里,来到一个叫百石的村庄。红军出发不久,在这里打了一仗,被誉为长征第一仗。指挥这场战斗的,是红三军团四师师长洪超,他奉军团长彭德怀的命令,担任开路先锋,在这场战斗中不幸牺牲。
过了百石村,沿着曲折的小路,在山里七拐八拐,走了1个多小时,来到信丰河畔。这条河当时是一道封锁线——长征的第一阶段,是突破4道封锁线。第一道在信丰,第二道在汝城,第三道在宜章,第四道在兴安。当然,真正的封锁线绝不只有一个点,而是由N多点构成的一条线。
红军渡过信丰河的地方,有许多处,其中一处是王母渡镇,镇后一个小山上,有座当年的碉堡。据说,为了封锁苏区,这样的碉堡修建了好几千个。
红军跨过信丰河,第一道封锁线也就被攻破了。再加上与陈炯明达成协议,因而西行之路比较顺利,不久又渡过了章水。
继续往西120多公里,是汝城,此处是当年第2道封锁线的所在地。在接近汝城市区时,无意中看见一处革命遗迹,原来,毛泽东为了策应湘南起义军上井冈山,曾带部队来到这里,短暂停留过。
过了汝城,继续往西,下一站是宜章,宜章是个县,规模庞大,这里是当年的第3道封锁线。
宜章往西200公里,途经嘉禾县与蓝山县之后,是道县。道县紧靠着萧水,这是红军跨过的第5条河。首先攻入这里的,是红一军团二师四团,他们在团长耿飚、政委杨成武的率领下,在下图中的左侧,入水泅渡,然后又搭起浮桥,成功占领道县县城。
离开道县,继续往西,途经灌阳县时,此处有红军过的第6条河:灌水。此外,在新圩乡还有一处红军纪念园——是湘江战役中三大狙击战之一的新圩狙击战发生地。当时,有100多伤病员没能与部队撤走,竟被敌人扔进此处的一个溶洞。
过了灌阳县,很快来到湘江,它是红军长征时过的第7条河。红军过湘江的渡口之一,是一个叫界首的地方。渡口旁边,是界首老街,如今基本上保持着昔日的风貌。老街尽头处,有个庙宇,它是红军渡过湘江后,朱德等人的指挥部。
红军虽然过了湘江,可周围全是重兵,情况不容乐观。于是,派出红一军团往北,在觉山铺阻击从全县过来的敌军,这场战斗打得很激烈,红军阵亡至少2000多人。
与此同时,还派出红三军团往南,在光华铺阻击从兴安过来的敌军。如今在战场遗址旁,可以看到保护的很好的红三军团烈士墓。
这2场战斗损失巨大,因而被称为血战湘江。血战湘江发生在1934年11月底,距红军离开于都才1个多月,可就在这1个多月中,红军已由出发时的8.6万余人,减为3万多人。面对危局,毛泽东提出改变进军方向,这件事被称为通道转兵——中央红军原本打算去湖南西部与红二、六军团会合。
决定改变行军路线的会议,在通道县的县溪镇召开,会上,毛泽东劝说博古等人,率部向贵州前进,在川黔边建立根据地。开会的地方,是始建于宋朝的恭城书院,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侗族古书院。
随后,红军往西进入贵州的黎平县。黎平市区规模不小,古城街道很整洁,在沿街的老房子当中,有一座原本是个店铺+民宅,红军来到黎平后,政治局在此开会,史称“黎平会议”。会上,多数人赞同了毛泽东在通道会议上的主张,正式确定了进军贵州的方针。
黎平会议之后的行军路线,大致上是剑河、镇远、施秉、余庆、瓮安。我沿着一条乡道行进,走着走着,看见一座红军桥。它跨越的是八舟河,桥是红军经过这里时所搭建的。
在锦屏跨越了清水江,在施秉跨过了舞阳河,在余庆跨越了余庆河,随后进入瓮安,跨越了红军过的第10条河——瓮安河之后,来到猴场。政治局在这座小镇上,再次开会。开会那天是1935年元旦,毛泽东重申了应在四川/贵州相接地区,以遵义为中心建立根据地。
猴场会议之后,红军继续北上,从3个渡口跨越乌江。我沿205省道行驶,来到其中之一的江界河。在江界河渡口作战的,是红一军团2师4团,在团长耿飚、政委杨成武的指挥下,强渡成功。遗憾的是,昔日的渡口因为下游修建大坝,水位上升,已经被淹没了。
跨过乌江,沿省道行驶100多公里,是遵义。遵义城北的凤凰山,有座红军烈士陵园。其中,在遵义作战中牺牲的红3军团参谋长邓萍,就安葬在这里,他是长征中牺牲的唯一一位军团级将领。
遵义最出名的,是遵义会议。这个会议是在猴场会议之后半个月召开的,在遵义会议上,开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新的领导。
遵义会议同时决定,红军北上,进入四川。出遵义50公里左右,迎面而来的是一座大山,山上有个叫娄山关的关隘,先头部队首先将娄山关拿下。在毛主席的诗词中,有一首《忆秦娥·娄山关》,写得就是这里。娄山关虽然不是四川与贵州的省界,但确实是黔北的咽喉要塞。明万历年间有个三大役,其中的播州之役,明军与播州土司杨应龙,曾在此激战。
过娄山关,到洞梓县,下一站是土城,土城是个位于赤水河畔的镇,镇内老街差不多有1公里长,因为紧靠着赤水河,历史上航运等商业活动兴盛,故街上有许多这方面的历史古迹,毛泽东等人当年在这里的居所,也很好地保存着,旧居后面,还有一座四渡赤水纪念馆。
红军在土城附近,打过一场青杠坡战役,因作战失利,随即渡过赤水河,脱离与敌军的接触。
土城渡口与10多公里之外的元厚镇渡口,都很好地保存着——这就是红军的一渡赤水。
一渡赤水之后,红军朝西南方向进发,来到四川、云南、贵州的三省交界处。此处有个鸡鸣三省大峡谷,在这一带的石厢子村,政治局再次开会,进一步确立毛泽东在党内、军内的领导地位——鸡鸣三省会议(或称石厢子会议)。
会址不远处,还有毛泽东等领导人住过地方。
会议之后,红军继续往西,进入云南,并在威信县集结。威信县属于云南的昭通,县城所在地是扎西镇。红军走到这里,政治局再次开会,故称扎西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一是把遵义会议的决议进行了完善与贯彻,二是开创了以党中央总负责人张闻天与红军实际最高领导人毛泽东相互配合、共同领导全党全军的新局面。
会址所在地,是历史上的老街区,这一带的房屋,依旧保持着原状。
红军在威信县集结后,掉头往东,往遵义方向进军。途中,在古蔺县的双沙镇,曾召开过白沙会议——1935年2月15日,政治局在这儿开会,决定中央红军二渡赤水。
离开双沙镇,翻山越岭,走了70多公里,来到太平镇。太平镇犹如一座“山城”,全镇位于一座山坡上,上下落差很大,街上的路,基本上都是很陡的台阶。镇内许多房屋的门前,都有这样一个牌子(下图)。除此之外,镇内还有毛泽东住地、司令部、政治部、医院等旧址。
镇子下面的河畔,是渡口所在地,红军在此二渡赤水——除了二渡,后来的第四次渡过赤水河,同样是在这儿。
红军二渡赤水之后,再次占领遵义,随后,毛泽东等领导人,又在遵义以西60公里的苟坝,驻扎了一段时间。在苟坝召开的会议上,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小组,从而完成了遵义会议关于改变党中央最高军事领导机构的任务。
在苟坝会议上,毛泽东决定攻打鲁班场,从而为三渡赤水赢得时间。我来到这场战斗的发生地,可惜被围了起来,没看到纪念碑之类的建筑。
距鲁班场不远,是茅台镇。红军按照苟坝会议的精神,在茅台镇第三次渡过赤水河——三渡赤水其实是佯攻,目的在于甩开追军。
红军在茅台镇过河后,表面上是要继续西进,但只在山里转了一圈,又从二渡赤水的地方,兜了回来,随后一路南下,围着贵阳转了半圈,直奔云南了——这便是四渡赤水的完整过程。
二渡赤水和四渡赤水的渡口,除了刚才说的太平镇渡口,还有个二郎滩,这俩渡口相距10多公里,后者以出产郎酒而著称。
红军通过四渡赤水,摆脱了围追堵截,然后从贵阳擦边而过,途经长顺、紫云、兴仁,进入云南。
其中,快到兴仁时,经过了红军跨越的第13条河:北盘江。
进入云南后,首先经过曲靖。市区西侧七八公里的地方,有座西山关下村,在这里,发生过一个颇为有趣的事儿——红军先头部队到这儿时,发现从昆明方向开来一辆汽车,将其截获,看到车上装着云南白药、宣威火腿和普洱名茶,最重要的,是20多份军用地图。
领导人得知这一情况,迅速赶来,并在附近的三元宫里开会研究。因为,这些军用地图对于红军来说,实在太重要了。根据地图,领导人一下子就能确定正确的行军路线——向西北方向前进,渡过金沙江,到川西去。
离开曲靖,行车90多公里,来到嵩明县,路上跨过牛栏江,这是红军渡过的第14条江河。嵩明距昆明只有50公里左右,是座挺干净、很有秩序的城市。
不过,更富韵味的古城,似乎正在改造,老房屋拆了不少,靠近历史上的东城门附近,只剩下一块纪念红军的标志。
红军从嵩明开始,往北直奔金沙江。这段路程是200公里多一点儿。途中,经过寻甸县先锋乡时,路边有六甲之战纪念碑及烈士墓——在中央红军之后,由贺龙、任弼时、肖克等率领的红二、六军团的长征,也经过了这里,并发生了一场战斗。
过六甲之战纪念碑26公里,来到位于丹桂村的柯渡纪念馆。此处同样属于寻甸县,村内保存着毛泽东等人居住过的地方,以及指挥部等建筑。在这里,领导人对于渡过金沙江,进行了具体安排。
金沙江位于丹桂村西北方向,公路距离170公里,其间翻越了2座比较高的山。在两山之间的山谷里,流淌着普渡河,这是中央红军渡过的第15条江河,河上有座1927年修建的索桥。
索桥附近有纪念碑与烈士墓。1936年红二、六军团经过这儿时曾发生过战斗,79位红军战士牺牲。这场战斗的知名度虽不如泸定桥,但过程与激烈程度,与泸定桥之战相似。
又翻过一座山,狭窄的小路,汇入国道,这条路开始很棒,经过一个比较大的镇子后,恢复成小路,路面残破不全。终于,翻过一个垭口,前面是漫长的下坡,长度30公里,下到最底处,便是金沙江。
来到金沙江。可惜的是,因为下游建有大坝,水面升高,昔日红军的渡口,已经看不见了。1935年5月,红军来到这里,先是拿下渡口,然后靠7条木船,在36位艄公的帮助下,全军顺利过江——此事被称为“巧渡金沙江”,也是中央红军渡过的第16条江河。
毛泽东等人过江后,曾住在江畔的山洞里。原物已经淹没,如今能看到的,是复制品。
过了江,进入四川凉山州,前行70多公里,是会理。会理在四川最南端,是南方丝路上的一个重镇,诸葛亮与孟获曾在这里打过仗,市区里保存着历史原状,十字大街相交处的钟鼓楼,是这座古城的象征。
市郊的山间,在一片树林中,政治局曾召开会议,史称“会理会议”。会议是在一间临时搭建的木屋里举行的。会上,毛泽东点名批评了林彪、彭德怀等人,批评了军队中“右倾情绪”。通过这次会议,统一了认识,维护了团结,并决定立即北上,与红四方面军会合。
会理之后,行驶170公里,来到西昌,市区往北20多公里的礼州镇,是召开“礼州会议”的地方。会上,第一次提出了“长征”这个词。
会议上还有一个决议,那就是任命刘伯承担任司令员,率先遣队为主力部队开路。因为,这一带属于彝区,不搞好民族团结问题,是要出麻烦的。而刘伯承曾在川军任职,对这个地区十分了解。
由于红军纪律严明,彝族沽鸡部落的头人小叶丹,提出与红军结盟。刘伯承欣然应允。于是,两人在冕宁县境内的彝海湖畔,举行了结盟仪式。刘伯承还将“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的队旗授予小叶丹,任命他为支队长。“彝海结盟”后,小叶丹联系其它部落首领,从而保证了红军顺利通过彝区。
过了彝海,往前80多公里,是石棉县,沿河往西10公里,是安顺场。它是大渡河畔的一座小镇,以红军强渡大渡河而著称。
当红军先遣队来到这里时,大渡河两岸都有川军驻守。红一师一团在团长杨得志的率领下,首先拿下安顺场,并缴获一艘木船。随后,在刘伯承与聂荣臻的指挥下,红1团1营2连连长熊尚林率领突击队,在艄公的帮助下,冒着炮火过河,强渡成功——突击队共有17位勇士,从此留下美名:“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这是中央红军渡过的第17条江河。
红军虽然强渡成功,可一共只找到3条小船,且根据情报得知,附近的敌人越来越多,全军必须以最快速度过河。于是,军委命令已经过河的红一师和没过河的红二师,沿着河的两岸,同时往北,抢夺泸定桥。从安顺场到泸定桥,如今的公路因为许多隧道的缘故,是90多公里,而当时的山路是160公里。
在没过河的红二师当中,四团奉命抢夺泸定桥。他们27日从安顺场出发,中途还在猛虎岗和摩西打了2仗,29日早上就赶到了泸定,并在当天下午拿下泸定桥。由此留下美名:飞夺泸定桥。至于已经过河的红一师,与增援敌军2个旅,在竹林坪打了一仗,缓解了攻击泸定桥的红四团的压力。
红军跨过大渡河,自西往东翻越二郎山,来到天全县,此时,如果再往前160公里,就到成都了。红军在天全左转往北,这一路上,时常可以看到红军的遗迹,比如下图中这座红军驻扎过的村庄,如今被称为“红军村”。
过了天全,往北50公里,是宝兴县。县城是个细长条,紧靠着宝兴河,环境看上去相当不错,城里有座红军翻越夹金山纪念馆。由于门前无法停车,故未参观,穿城而过。
继续往北47公里后,途经硗碛藏族乡,路边有座大门,写着“仁朵藏寨”,路旁还有许多藏家乐——这是此次旅行首次看到藏族人家。此时,前方出现一座巨大的山体,山顶隐在云雾中。那个方向,显然就是夹金山——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雪山。
从仁朵藏寨算起,26公里后,公路开始爬升。远远看过去,路越来越高,不禁想起毛主席那首“高路入云端”的诗词。行驶29公里,来到垭口处。把车停在一个空场,四下摸索了一阵,才找到标志碑和一面纪念红军的红旗。标志碑上刻着,此处海拔4114米。
翻过垭口,开始下山,下山路全长31公里,高程降至海拔2762米。这时,前面出现了达维河,它的下游叫小金川,是红军跨过的第18条江河。河畔,有座叫达维的村庄。
中央红军的先头部队(就是飞夺泸定桥的红二师四团)走到河边时,与红四方面军相遇——两支红军会师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人们把这次会师,称为“达维会师”。
从达维开始,转上350国道,如果往东去,不远处是四姑娘山。这回我是奔西走,前往小金县城。达维距小金县城将近40公里,这里以前叫懋功,1953年改名,城里有座会师广场,广场后面是座教堂。1935年6月,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曾在这儿举行联欢会,亦称“同乐会”。
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是徐向前,上面还有个党的领导人:张国焘。为了尽快与他会面,毛泽东等人离开县城,继续往北,前往两河口。两河口是小金县下面的一个镇,所处位置,是梦笔河与虹桥河汇合的地方。
毛泽东等人在这里,举行了隆重的仪式,欢迎张国焘到来,随后,政治局在此召开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决定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建立川陕甘革命根据地。
离开两河口,继续往北,没多远,便是红军翻越的第2座雪山:梦笔山。因为两河口这边地势较高,故上山之路,仅为3公里多,垭口高程是海拔4114米。
随后的下山路比较长,共计15公里,海拔降至3266米——下山之路是沿着一条山谷。
走到山谷尽头,有个丁字路口,与之相交的公路,是317国道,也就是川藏北线。往西是阿坝州的首府马尔康,往东是汶川。路口处有个村庄,村民都是嘉绒藏族,这个村子很早就开发了旅游业,以西索民居著称。
村庄对面的高处,有座土司官寨。红军来到这里时,毛泽东等人曾在官寨里住过,并与官寨的主人:索观瀛土司有过交谈。这位土司挺开明,顺应局势,帮助了红军,新中国成立后,他在人大和政协任职,还去过北京,受到毛主席的接见。
离开土司官寨,右转往东,沿317国道走了43公里,这段路一直有梭磨河陪伴,它是红军过的第19条江河。
走到一个叫三家寨的地方,左转往北,离开317国道。往北46公里后,右转往东,不远处,便是红军翻越的第3座雪山:雅克夏雪山。不过,如今的公路已经用不着从垭口翻越了,而是从隧道穿过。
过了雅克夏雪山,继续往东50公里,是黑水县县城。快到县城时,路旁出现红军跨过的第20条江河:黑河。
黑水县的县城叫芦花镇。镇上的高处,有户藏族人家,政治局在这儿开过会,史称“黑水芦花会议”。会议总结了红四方面军在鄂豫皖和川陕根据地的经验和教训,并根据张国焘的要求,任命他为红军总政委。
红军离开黑水县城,往北进发,前往毛尔盖方向。接下来翻越了达古山和仓德山,这便是红军翻越的第4和第5座雪山,它俩都在黑水县城的西北方向,其中达古已经成为冰川旅游景区,自驾车无法穿越。如今驾车能走的,是出黑水县城往东近30公里,然后左转往北,沿毛儿盖河、顺着一条山谷前往毛尔盖。往北的这条路叫松黑路,松潘到黑水的意思。开始的一段地势还算比较宽,走了没多久,变得狭窄起来。
沿松黑路走了2个多小时,来到沙窝村。政治局在这儿,曾召开过会议。会议一是讨论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后的形势与任务,二是增补红四方面军的陈昌浩与周纯全进政治局。此举是为了促进张国焘与中央红军一起北上,共同创建川陕甘根据地。
从沙窝村继续往前10公里,是毛尔盖镇。过了镇子往前不足6公里,是索花村,村北山坡上,有一组金碧辉煌的寺院,政治局的毛尔盖会议,在其中一座佛堂里举行。
沿毛儿盖河继续北上,不久,松黑路转为往东,前往松潘。而红军是往北,进入水草地。地图显示往北走没路,但实际上却有一条水泥路。我想忠实地沿着长征路线走,故往北而去。
沿水泥路走着走着,出现一个分叉,一个往东、一个往西。往西肯定不对,可往东不远处是断头路。此时,我发现往东的水泥路上,还有一条往北的土路,于是,离开水泥路,沿土路继续往北。
沿土路绕过两三座山之后,草原出现了——这便是红军穿越的那片著名的水草地。虽说叫草原,但不是一望无际、且特平坦的那种,草原的东西两侧都有山,这条土路就是擦着山边儿走。如果直接进入草原,十有八九得陷车。
根据亲历者的记载,红军经过这里时,到处都是沼泽,虽然他们也是尽可能贴着山,找高处走,但因为那个时候的水量比现在大多了,故行走非常不易,如果不慎滑入某个“陷阱”,很难再爬出来。更要命的是,红军在毛尔盖地区做准备时,因为当地居民少,筹粮十分不易,有人携带的干粮,两三天就吃完了,而过草地耗时6天,故后期断粮,再加上下雨,饥寒交迫,夺去了许多红军战士的生命。
走着走着,前面出现一道山梁,红军过草原的前半段到这儿就算走完了。山梁上有条柏油路,这条路是301省道,往西是红原县的瓦切,往东是松潘的川主寺。我沿着这条省道往东不久,改为往北,汇入213国道。这段路实际上就是红军穿越草地时的后半段。因为有公路贯穿,两侧不断出现牧场,并有大量做游客生意的地方,比如骑马、吃饭,等等。景色与前半段那片草原基本一致,只是两侧的山近了一些,不如刚才那片草原开阔。
沿国道行驶70多公里,路旁出现班佑村,它是红军走出水草地后,路过的第一座村庄。红军走到班佑村,水草地的噩梦算是结束了。
过班佑村3.7公里有个路口,路旁建有“胜利曙光”的雕像。接下来,就该进入一条山谷了,此处距离甘肃省很近,红军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愿望,或许就要实现了。
从“胜利曙光”路口往东16公里,是巴西镇的上巴西村,政治局在村旁的班佑寺里,召开了“巴西会议”。如今,会址建筑只剩下遗迹。这次开会,主要是因为张国焘不想继续北上,而是命令他指挥的左路军南下,在这种情况下,政治局通过开会讨论,决定立即按原计划北上。
巴西会议会址北侧13公里处,是牙弄村,在那里,也曾开过会,叫牙弄会议。牙弄会议与巴西会议是连在一起的,会议内容都是决定北上。牙弄会议会址旁边有座小院,是周恩来养病的地方。在毛尔盖时,周恩来病倒了。过草地那几天,是陈赓自告奋勇担任担架队队长,组织大家用担架抬着周恩来走。其中,兵站部部长杨立三主动加入,坚持了6天,硬是把周恩来抬过了水草地。
沿着这条山谷继续往东,这一带还曾爆发过战斗——包座战役。该战役由徐向前指挥,打得十分漂亮,不仅缴获很多,还打通了红军前往甘肃的通道。在战役发生地之一的求吉乡,有一座烈士陵园。事实上,整个若尔盖县有3处烈士陵园,长眠着263名烈士。
离开求吉乡,继续往北,不知不觉进入甘肃省。30公里后,途经达拉乡高吉村,红军经过这里时,政治局曾召开会议——俄界会议。我到这儿时,天已全黑,只好靠着摄影灯,看了看会议旧址。俄界会议主要是与张国焘的错误路线作斗争,并决定把红一、红三军团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由彭德怀、林彪、毛泽东、王稼祥、周恩来组成“五人团”,作为全军最高领导核心。在这次会议上,还改变了原本打算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计划,确定用游击战争打通国际联系,比如,在靠近中苏边境的地带,创造新的根据地。
天亮后,走了没多远,转上国道345线,顺着一条山谷,穿行在岷山山脉当中。这条山谷里流淌着的是白龙江,它是红军跨过的第21条江河。
沿山谷行驶50公里后,左转,进入另一条山谷,又走了10多公里,前面有一段比较狭窄,它便是大名鼎鼎的腊子口。因为修筑公路,如今的地形已经有所展宽,但还是能看出,犹如“一线天”的腊子口。在最窄处,有座木桥,跨越腊子河,桥头有座碉堡。因为地形窄,对于守军来说,比较占优势,而对于攻击的一方来说,比较困难。
红军必须通过腊子口,才能继续北上。于是,那支在长征途中屡建功勋的红二师四团,奉命强攻。他们兵分两路,一路正面攻击,另一路通过攀岩,迂回到守军后方,终于将其拿下。这场战斗的规模并不大,进攻方是一个团,守军是2个营,可对于红军北上来说,十分关键。因为周围有许多敌军,如果不以最快速度前进,就有被围困的可能。所以,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参谋长左权,全部亲临前线。负责攻击的团长黄开湘与政委杨成武,更是率部英勇攻击,从而为长征留下辉煌的一页。
过了腊子口,沿山谷继续往前走,不久,前面出现达拉山,它是岷山的一部分,我不知道它算不算雪山,但它确实很高,毛泽东为它写下“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诗句。
跨过达拉山,再次看到村庄时,就已经是汉族的了。当年红军走到这儿,注意到了这一变化,于是发出通告,停止在藏区执行的打借条筹粮方式,恢复打土豪,并要求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继续前行,地势逐渐开阔,40多公里后,来到哈达铺。哈达铺是个镇,属于甘肃省陇南市的宕昌县——“宕”这个字,最初我以为念DANG(当),这次到这儿,才知道应该念TAN(探)。据说,古代时的羌人,在此建立过宕昌国,是1700多年前的事儿。
红军来到这座小镇,犹如“过年了”一样。因为,他们刚刚经历了雪山与草地,人困马乏,衣衫褴褛,再加上是藏区,补给有限,而哈达铺物产丰富——在哈达铺,全军每人发1元大洋,用于改善生活。当地物价是啥水平呢?1毛大洋能买10多个鸡蛋,5毛大洋能买一担蔬菜,1元大洋能买5只鸡,2元大洋能买1只羊,5元大洋能买一头100斤的猪。于是,大家天天杀猪宰羊,每日三餐,每餐三荤两素,个个吃得满嘴是油,神采飞扬。
在哈达铺街上,有家“义和昌”药铺,药铺后院的这间房屋,是毛泽东与张闻天居住过的地方。张闻天在瑞金时,是中央书记处书记,同时也是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遵义会议之前,他在党内是仅次于博古的二号人物,遵义会议之后,代替博古在党内负总责,也就是说,党中央的日常工作,是张闻天负责的。事实上,遵义会议之所以能够召开,毛泽东能出面领导军队,都是源于张闻天的主张。
在哈达铺这间居室里,发生过一件大事儿——侦察连连长梁兴初(也就是抗美援朝时著名的38军军长)在街上的邮电所,找来一堆报纸,毛泽东等人阅读后得知,陕北红军力量较强,根据地较为稳固。再经过一番仔细研判之后,毛泽东决定将长征的落脚点放到陕北。
离开哈达铺,接下来的路,至少又翻了2座山。但这一段路况很好,令驾驶非常愉快。中途,经过了一个叫“狼渡”草原的地方,有度假村,还有三三两两的游客。从哈达铺算起,行车120多公里,来到武山县。长征时,此处是西安/兰州公路的所在地,所以有军队驻守。红军再次展开攻势,顺利渡过渭河,这是长征途中跨过的第22条江河,也是最后一条。
过渭河后,山势变得平缓起来,到处都是绿油油的梯田,令人赏心悦目。行车45公里,在山坡下,榜罗镇出现了。
红军经过这座小镇时,曾在镇上的学校里,召开政治局会议——榜罗镇会议。此时,已是1935年9月27日,距离长征结束,还有22天。会议中,将在哈达铺做出的决定,正式形成决议。也就是说,在俄界会议上决定在靠近苏联的地方建立根据地的方针被改变了,改为到陕北去,与红二十五、红二十六军会合。
从榜罗镇往前50多公里,是通渭县县城。县城里,有座文庙街小学,当时红军在这儿召开副排级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首次向大家朗诵了那首著名诗篇《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在通渭县城南侧,还举行了盛大的文艺晚会和大会餐。如今这里是座体育场,路旁有个纪念碑。
通渭县城之后,又经过了静宁县,那里的界石铺镇,也有长征纪念馆。再往后,很快进入宁夏。
进入宁夏后的第一座县城是隆德。县城过后没多久,便到了六盘山。根据地图得知,如今的公路是走隧道,可旁边还有一条翻山的小路,我决定走小路,但只走了一小段,就被铁门拦住了。原来,这段路现在是个旅游景区,再现了红军从江西到陕西的长征全过程。多数人恐怕不会像我这样,真的驾车走一遍,所以,到这样的景区里走走,了解一下长征,挺不错。
既然小路不让走,只好走隧道穿越六盘山。过了六盘山,有条新建的旅游公路,路况超好,一路下坡。
1个小时后,来到固原市。固原是座古城,城墙遗址仍在。明朝时,这里是九个军事重镇之一,也是陕西三边总督的驻地。
从固原往东,便是长征的终点:吴起。这段路约320公里,是条导航所无法显示的小路,如果走大路,就得往南或往北绕,差不多是500公里。这320公里的路,有时路况特别好,有时特别差。
过了甘肃的环县,进入陕西,绿色增多,黄土高原特有的景象也出现了——沟壑纵横。
距吴起还有36公里时,路边的高处,出现一座城堡,它叫铁边城。是16国时期的夏国所建,至少有1600年历史。据说国王的女儿曾在此驻扎,留下古墓、烽火台、城墙等诸多遗迹。
驶过铁边城几公里,是张湾子村。村中较高的位置,有一排窑洞,是毛泽东等人住过一晚的地方。此时,距离长征结束还有一天。
再往前不到1小时车程,便是吴起。当年叫吴起镇,后来改为吴起县,此处当时是陕北苏区的门户之一。
陕北苏区的主要军事力量是陕北红军,由刘志丹、谢子长、唐澍领导,在中央红军到来之前,从鄂豫皖根据地出发的红25军率先抵达,与陕北红军合编成一个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治委员,刘志丹任副军长兼参谋长。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抵达吴起镇,长征宣告结束。
当我把车开到长征纪念碑旁时,颇为激动。12天前,我从江西于都出发,行车6366公里,顺利来到陕西吴起。在这期间,我把长征途中的每一处会址、跨过的每一条江河,以及所有重要战场的遗址,全都走到了;而且,驾车沿土路、而不是柏油路穿越了草原,并翻越了夹金山、梦笔山等红军攀爬过的雪山。
能在百年党庆之际,驾车将1921-1949年的革命之路,完整地走一遍,我感到非常骄傲,非常自豪。
以时下网络上的标准,我的这次自驾游,似乎不算很时尚,至少远远不如走西藏那样,能获得很高关注。但在我看来,这次自驾游很有价值。因为,这条路线记录的是一段历史,而这段历史,换来的是新中国。
{{item.mainInfo.fromUserName?item.mainInfo.fromUserName:item.fromUserName}}
{{item.mainInfo.createTime?item.mainInfo.createTime:item.createTime}}
{{item.mainInfo.content?item.mainInfo.content: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