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20年,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和进步有目共睹。自上周开始,车讯网从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国、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千人保有量已达200辆和年出口量跃升近百倍等4个维度做了数据的汇总与分析,受到较为广泛的关注。
从今天开始,我们的目光向内,看看过去20年间,我国汽车产业发生了哪些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又意味着什么?
一个产业的发展与进步,企业之间的竞争,尤其是头部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尤为重要,在规模效益显著的汽车行业更是如此。本期让我们聚焦“入世”以来,汽车产业“前十”企业或集团的生产集中度和市场份额所发生的变化。
通过表一可以看到,2001年,汽车产量超过30万辆的只有上汽和一汽两家;超过20万辆的也只有两家:东风和长安;另外三家企业超过10万辆。
当时,除上汽集团旗下上海大众(今称:上汽大众)和一汽集团的一汽-大众之外,其他企业都没能达到(或接近)年产15万辆的经济规模。在车型方面,哈飞和昌河几乎全部都是微型车(面包车);北汽也是多个下属企业、多种车型“凑”出来的10万+。
从表二可以看到,2020年,汽车行业前8家企业集团的产量都在100万辆以上。其中,5家在200万辆以上,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经济意义;而上汽、一汽和东风这“三强”已经达到300万辆以上。
从生产集中度上看,前10名在整个行业所占的比例,从2001年的82.80%,上升到2020年的89.31%,提高6.5%,增长比较明显。
在企业层面看,作为业界“三强”的上汽、一汽和东风位序没有变化,三家占比也略有提升,但未能达到百分之五十,与其他汽车强国的“三强”相比还是有差距的。
至于业界常说的“六大集团”,其生产集中度也从2001年的69.46%,到2020年的73.46%,提升整整四个百分点已经十分不易。
不能不说的是,过去20年,广汽集团的进步非常明显,从2001年的“前十”开外,到2020年以险胜长安的成绩冲到业界第四,令人刮目相看。
而吉利、长城两家民营企业的巨大进步,同样令人叹为观止。2001年,与“入世”同步,吉利获准进入乘用车(轿车)领域;而长城当时还是一家地地道道的皮卡生产企业,直到2003年才开启其SUV旅程。如今,两家企业的汽车产销量已经连续多年超越百万辆。
而20年前还稳坐“前十”的哈飞、昌河、天汽和跃进,大多已“融入”不同的汽车集团。
在市场层面,从2001年的196.19万辆,到2020年的2264.35万辆,汽车产业前十家企业的销量增长11.54倍,市场份额已经接近九成。其中,上汽、一汽和东风这“三强”的市场份额达到50.16%,超过半壁江山,也高于2001年的47.46%。而六大集团的销量也达到1864.94万辆,市场份额为73.67%,高于六家企业的同期产量占比。
具体到几家汽车企业或集团,上汽在20年间,销量增长超过12.33倍,也高于“前十”企业的总体表现。当然,2020年的销量并非上汽集团的最好业绩,其年销量峰值曾经超过700万辆。
20年间,一汽集团销量增长9.09倍,并未跑赢“前十”企业的总体水平。同期,东风集团销量增长13.03倍,高于“前十”企业的总体增长幅度。与上汽相似,2020年也非东风集团的最好“年景”,其产销峰值也曾超过400万辆,而行业排名也多年位居第二。
“三强”之后的广汽,2001年还是一家依靠单一企业(当时的广州本田)的单一车型(雅阁),而勉强跻身销量“前十”的地方车企,如今已经超越具有规模优势的长安这样的大型央企,销量增长近37倍,市场份额提升5.71%。广汽的逆袭,既有与本田、丰田等企业的良好合资合作,也有自主品牌——传祺的异军突起,值得一些汽车企业学习借鉴。
表四中的华晨,也就是20年前的金杯。依靠旗下华晨宝马的优异表现,华晨集团保持了3个多点的市场份额,也维持了并未跌出“前十”的颜面。
最后要说的奇瑞,也是在2001年获得“轿车准生证”,并在经历了非比寻常的起起落落之后,顽强地保住产销量都是业界第十的地位。当然,“入世”以来,奇瑞的汽车出口可圈可点,也为业界“打了个样”。(车讯网 张宇星发自北京)
{{item.mainInfo.fromUserName?item.mainInfo.fromUserName:item.fromUserName}}
{{item.mainInfo.createTime?item.mainInfo.createTime:item.createTime}}
{{item.mainInfo.content?item.mainInfo.content: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