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Q7,你我似乎都更容易想起当年那张霸气得蛮不讲理的脸,以致于第二代车型由于设计内敛了不少,存在感也下降了不少。
然而第二代Q7在马路上还是随处可见的,你可能会觉得相较于那两款同价位的老对手,Q7只剩下车身尺寸这数据上可见的优势了,随后一句“为什么不买某某”就会浮现在你脑海中虚拟的与Q7车主的对话中。
但大佬终究是大佬,当我开上这辆中期改款之后的第二代Q7,也就不再对那些买了第二代Q7的车主产生任何质疑了。
是我老了还是Q7太对味?
作为一个还没有正式步入30岁的Giulia车主,我以为当我坐上Q7驾驶席的那一刻,就会开始疯狂抱怨这车的各种油腻。结果,油腻是真,各种抱怨却消失无踪。
之前也拿到过Q8的试驾车进行了几天的深入体验,讲真,论造型设计,Q8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绝对远超Q7,但Q8在驾驶方面的体验却总给人一种隔靴搔痒感,你总以为它会像看起来那样运动,实际上却没达到预期。
相反,Q7在驾驶感上的节奏,与整体的设计调性却有着更高的默契度。
油门的响应并不急躁,刹车踩起来有一种胸有成竹的细腻和淡定感,底盘滤震非常轻柔,偌大的车身在经过起伏路面时会产生有节制的浮动,即便是运动模式也只是稍微绷紧了一点点。
舒适性与静谧性也为车内乘员营造了轻松、安逸的氛围——除了第三排乘客长时间乘坐下来可能会有点腰酸。
其实Q7和Q8在总体的调校风格上并没有很大的区别,它们之间更大的区别在于用户群体,以及他们如何使用它们。
比如,对于Q7的车主而言,Q7是家庭中的一辆恰当的交通工具,无论他们家里是否只有Q7这么一辆车,Q7都会是长途出行的首选。而对于Q8的车主而言,Q8则代表了他们的一种人设,开着Q8去夜店,丝毫不会比开一辆TT显得油腻,它是可以用来展现车主的个性甚至财力的一款车,毕竟Q8比起Q7还贵了一点点。
再比如,Q7的车主大概永远都不会将他们的Q7切入运动模式,并不是因为他们知道舒适模式下那驾车如驶船般的Q7更好,而是因为他们不需要运动模式下的Q7。但Q8的车主却可能不时会通过运动模式来找一找驾驭的快感,为无处安放的青春找到一个落脚点。
他们都没错,只是在车的这一层,Q7把自己的角色演绎得更加到位罢了。
有什么必要买六缸?
现如今发动机技术很先进,几乎所有与奥迪Q7同级别的豪华中大型SUV都提供了四缸发动机的选项,于是……
“四缸绝对够用啦,现在的四缸发动机比起十年前的六缸还猛。”
“你要那么大排量干嘛?再快也就开个120,况且这路堵得,能有啥机会让你用到3.0T的动力?”
“多一半的缸数,多一半的油耗啊,买车时多掏点只是一次性支出,养车用车最怕积少成多!”
嗯,索性就把周围的这些声音理解为忠言逆耳吧,我还是要说,能买六缸就买六缸。不否认四缸的动力够用,但六缸的底气是四缸无法比拟的。那么问题又来了,底气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吗?还是一种不可描述的玄学?
其实就是实际存在的,就好比一个底气十足的人,你是可以通过他说话的音量、语气,甚至肢体动作、走路时的步伐感受到的。虽然底气没那么足的人,说起话来、做起动作来也可以传达相同的信息,也能在差不多的时间从A点走到B点。
这就跟四缸发动机在大多数情况下也能做到六缸发动机要做的事情一样,但六缸发动机的声音更浑厚,振动更轻微绵密,还可以用很低的转速轻轻地把车速推起来。这辆Q7 3.0T(55 TFSI)在舒适模式下,变速箱升挡非常积极,会把发动机转速控制在很低的水平,比如在70km/h,它就已经升到了8挡,这时候转速只有1000rpm。
而这时候当你缓缓踩下油门稍微提点速,它甚至不需要降挡就能将这辆两吨多的大物带起来。换作是2.0T,变速箱虽然也可以很积极地升挡从而压低转速,但要在很低的转速下把车速推起来,那就要费劲一些了。
这不就是排量大一些,缸数多一些的底气了吗?
我认为开着Q7这样的车,我可以不在乎六缸3.0T比四缸2.0T多多少马力(340马力VS 245马力)、加速快多少(5.9秒VS 7.1秒),但我需要这样的底气(有VS没有),它会赋予驾驶者不一样的心境,一种更淡然自得的心境。这就跟开我自己的那辆Giulia完全不同了,躁动地把挡位一降,转速一拉,四缸也快乐。其实重点还是在于“搭调”二字,手握Q7的车钥匙,你得有六缸。
如果你实在要把油耗搬出来吧啦吧啦,其实对于Q7这个尺寸、这个重量的车型来说,小排量真不见得能省多少油。就连NEDC综合油耗也告诉你了,它们之间每百公里只相差0.5L的油耗,高低功率的11代思域之间NEDC综合油耗差值也差不多就这样了。
这可能要归功于3.0T车型配备了2.0T不具有的48V轻混系统,利用得当的话还是能省一些油的。更何况,心疼油钱的话,你为什么不买一辆e-tron之类的电动车?又或者……坐地铁?
再说了,对于Q7来说,选择3.0T六缸车型就意味着你能够得到一套软硬、高低都可以调节的空气悬架,而2.0T四缸的车型是连选装的资格都不具有的。空气悬架对于Q7的重要性不亚于换挡拨片之于Giulia。
Q7取悦的人够不够多?
通读上文之后,你可能会发现似乎没怎么明确提出Q7的弱点或是缺点,但你大概能从字里行间获取到一些信息。
比如Q7不太适合快节奏或是富有激情地驾驶,如果你喜欢这样子驾驶,或许你真的更应该去买同级别的另一款同样非常出色的产品。
再有就是开头所说,第二代Q7的卖相缺少了一点能够吸引富豪们去冲动消费的小火苗,天知道奥迪的设计师当时是怎么想的。其实这个问题在中期改款的时候已经进行了弥补,针对前脸、尾部造型的改动已经算是中期改款中幅度较大的了,内饰也从A4同款“升级”为A8同款了。
只是在车身大体造型不变的情况下,即便中期改款已经把能做的都做了,Q7留给富豪们来买它的理由依然只有两个:
第一个是大,包括车身长度以及在视觉观感上体现出来的大车感,以及同价位ABB中唯一的七座之选;第二个就是相较之下的低调了。
关于低调,这又是一个不错的话题。这个世界上,有人高调,自然就有人低调的,我知道,这话简直是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其实在价位达到Q7这个水平的时候,各个品牌造的车在产品力综合水平上普遍不会出现非常明显的差异,差异更主要是体现在调性、风格上,说白了,前者是生理需求,后者是心理需求。所以对于豪华品牌而言,就更有必要去捉摸目标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了,这是更难的。
有一天在路上遇见一辆崭新的上黑下白双色车身的迈巴赫GLS600,坐在副驾的妻子在“哇”了一声之后问了我一句“你真的觉得好看吗?”我说:“其实白黑配还不赖,金黑配就欣赏不来了。”
事情妙就妙在,坐在这辆迈巴赫GLS600中的车主或许并不会在意我们认为他的车好不好看,而是当他的车把我们的眼光吸引过去的时候,就已经达成了他买这车时的想要效果了。反观我开着的这辆Q7,路人大概都懒得看一眼,但也不能否认就是有那么一部分人喜好低调,不喜欢被人围观的感觉。
注意,这里并没有要褒赞或贬低任意一方的意思,只是想要体现买不同车的人有不同的心理需求而已。当然我也非常清楚奥迪Q7和迈巴赫GLS600也完全不属于同一个价位的东西,只是Q7在同价位的同类车型里仍旧是相对低调的那个。如果这样的目标人群不够多,那么Q7的市场表现就会不够好。
好在,奥迪后来也推出了Q8,两款取向带有差异性的车型联手,就能在心理需求上满足更广的人群了。
我们只专注原创汽车内容的生产,想要变得更懂车,可以订阅我们的微信公众号:车辙(ID:cartracks)。目前已经集聚了数十万的粉丝,等你!
{{item.mainInfo.fromUserName?item.mainInfo.fromUserName:item.fromUserName}}
{{item.mainInfo.createTime?item.mainInfo.createTime:item.createTime}}
{{item.mainInfo.content?item.mainInfo.content: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