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宋雨婷
新能源汽车的热潮不减,小鹏、理想的相继上市,彻底引爆了新能源市场。
新能源市场越来越热闹
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无疑给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了指引,而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发展推出了多项支持政策,也使得整个行业的发展环境较好。
再加上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提升,产品的续航里程、充电便利性均有所提升,这些均促使消费者越来越接受新能源汽车。
根据中汽协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5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21.7万辆,同比增长159.7%;1~5月累计销量达95.0万辆,同比增长224.2%。
按照中汽协最新的预测,2021年新能源汽车年销量有望突破200万辆,达240万辆。
在不断飙升的销量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跨界造车,刚刚过去的6月份也是热闹非凡。
比如,小米有品经营范围多了“换电销售”、FF即将登陆纳斯达克、捷豹冲击高端电动市场、天际汽车长沙工厂投产等等。
但热潮背后,“缺芯”、“电池技术”、“电池污染”等问题也随之而来。
芯片危机即将解除
从去年开始,整个行业均在关注芯片短缺的问题,如果汽车芯片的短缺成为常态,势必会影响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
同时,当企业不能确保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时,对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和企业的品牌建设也不容乐观。
好在大部分企业积极应对难题,越来越多的主机厂开始重新布局供应链体系,开始关注芯片,众多具有创新产品和研发实力的国内芯片企业开始崭露头角。
乘联会分析称,在市场供给改善和恐慌心态改善后,供需矛盾会快速缓解。
预计7月开始的芯片供给明显改善,8月就应该有明显的生产端体现。9月随着更多产能的释放,芯片问题应该基本解决。
不仅如此,在6月30日上汽集团召开的2020年年度股东大会上,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在回应股东关于“芯片短缺”问题时也表示:“芯片短缺是整个汽车行业面临的问题,预计到7月下旬会缓解,第三、第四季度基本上会恢复正常。”
危机和机遇总是同生并存的,芯片短缺虽然给汽车行业带来极大打击,但同时国内汽车芯片企业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
电池污染成新课题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各个企业不断加码,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大增的背后,第一批新造车的报废,引发电池污染乱象浮出水面。
这些电池该如何回收利用,成为这个新兴行业新的难题。
日前央视财经频道报称,根据业内数据统计,2020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的退役总量达到了约20万吨,而到2025年,这一数字预计将升至约78万吨。
虽然新造车使用的动力电池并不含毒性较大的重金属,但正极、电解液中的钴、镍、铜、锰、有机碳酸酯等也具有一定毒性,部分难降解的有机溶剂及其分解和水解产物,会对周围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污染和破坏。
业内人士介绍,新能源汽车上一般装载的是一个完整的锂电池包。
回收后既可以拆解成模组或电芯,形成小型电池用于低速电动车、太阳能路灯等产品,也可以将多个完整的电池包并在一起,为风、光电等场景储能。
目前,工信部要求车企和电池梯次利用企业,在全国建设了1万多个回收网点。但根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近3000家企业经营范围含有动力电池回收。
其中,国家认定的符合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条件的企业,也就是“白名单”上的企业共有27家,占1%左右。
不仅如此,由于退役回收来的电池种类极多、结构各异,现在回收的电池包更多只能靠工人手工拆解,成本较高。
反观市面上不少非正规小作坊,因不对产生的废气、废液、废渣进行处理,同时在拆解过程中忽略了检测、放电等关键环节,环保投入等方面几乎零投入,往往使其在回收上以高价竞争,这让正规企业丧失市场优势。
根据深圳商报报道,退役电池中真正流入龙头企业的不到总量的30%,大量电池流向了非正规的小作坊,甚至是个人手里,甚至已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链。
除了部分被拆解回收,还有一部分被重新制成小型充电宝,或简单加工冒充新电池。
不具备专业的设备和电池处理技术,从而导致小作坊在处理回收的动力电池过程中,很容易引发安全和环境问题,产生大量污染物,造成对环境的二次污染。
借鉴国外的经验,如日本会利用电动汽车经销商、电池租赁公司网络回收电池,欧美国家则通过行业联盟来主导回收模式,动力电池生产商联合形成回收联盟。
随着我国动力电池量的增长,以及“退役”大潮的到来,相关政府该尽快重视起来,疏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为储存、拆解及安全性等多环节保驾护航。【iDailycar】
{{item.mainInfo.fromUserName?item.mainInfo.fromUserName:item.fromUserName}}
{{item.mainInfo.createTime?item.mainInfo.createTime:item.createTime}}
{{item.mainInfo.content?item.mainInfo.content: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