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2个多月的高阶舆论风波之后,特斯拉终于在中国有了实质层面的新动静。
上周末,特斯拉忽然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召回28万辆车型,3万多台进口版本Model 3、21万多台国产版Model 3,还有接近4万台的国产版Model Y。
别急,今天我们要聊的并不是特斯拉在中国市场有史以来最大数量召回,是否在商誉、良心、操作上有利有弊,我们要聊关于它的未来,事关众多想买特斯拉的人。
眼前的召回,底层逻辑没问题
简单看这一次的特斯拉召回核心信息,关于主动巡航被误激活之后,车辆的速度可能会有所增减,影响驾驶员控制,存在安全隐患,然后特斯拉将在软件层面对使用逻辑和细节方面进行优化。
具体细则,是下面这行字:
召回范围内的车辆由于主动巡航控制系统问题,易造成驾驶员在以下情形误激活主动巡航功能:当车辆处于D挡,驾驶员再次拨动右侧控制杆试图切换挡位时;在车辆急转弯,驾驶员误触碰并拨动右侧控制杆时等。主动巡航控制被误激活后,如果车辆设置的巡航速度不是当前车速,且当前车速低于设定速度时,车辆会加速到设定速度,出现车辆速度突增情形,会影响驾驶员的预期并导致车辆操控误判,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车辆发生碰撞,存在安全隐患。
直接说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到底有没有用?答案会是,有一些。
工程师圈子里聊到特斯拉的"技术归零",多次同样同质的技术案例,意味着,整套系统需要从源头进行修正,一旦出现故障或问题,将会从第一步至最后一步,都从零进行检查,直至问题完全解决。
从这次召回来看,并非全环节。
工程师圈子里聊到特斯拉的另一个话题"ibooster""人与系统控制权"等话题,在这份召回报告中也看不到。
但,毫无疑问的一点在于,特斯拉会在使用逻辑和软件算法方面给到相应它认为该有的修正。而且,还有一个好处在于,这次召回通过OTA进行完成,直接避免了车主们的一个难题"返店维修",所以车主的痛感并不会很强。而且,也直接避免了另一件事,特斯拉的售后网络无法承载如此巨量的返店召回,车主并不发愁。
至于起到的效果能有多少,我们日后再看。对于汽车行业的意义在于,有了特斯拉这一次的OTA软件大规模修正,其他车企(有同类技术能力的)也可以在日后进行此类修正,还有,关于特斯拉最新的一件事,它的未来。
大概率,马斯克要再一次"吃了吐"
还是从特斯拉的绝对强点-"自动驾驶"来聊,最近关于这事儿,有几个比较好玩的新事情。一个是,埃隆马斯克说"我们的FSD V9.0会全部依靠视觉感知,完成足够安全的自动驾驶,甚至不要毫米波雷达",而另一方面则是,特斯拉的新车被拍到,正在进行"疑似激光雷达"的路试。
先是据外媒报道,特斯拉与激光雷达公司Luminar签订了一份使用激光传感器技术进行测试和开发的合同,Luminar会向特斯拉出售相关传感器(知情人士报);再是,特斯拉Model Y带着激光雷达进行测试的图片被爆出,Luminar的股价一度震荡下滑。
一贯以来,马斯克在不断Diss激光雷达,核心观点是"(因为高昂的)傻子采用激光雷达",但你也知道,马斯克向来的操作方式是"我们觉得如今的机会和成本都ok了,所以选择调整。" 砍掉EAP如此、时不时的调整价格如此、超充从免费到涨价也是如此,以这样的操作方式判断,特斯拉大概率终将配上激光雷达。
至于原因,很简单,和它目前面临的竞争格局相关。北美市场,特斯拉的主场里,它的优势很明显,福特/通用目前还没有进行大规模技术释放,但Super Cruize和Co-Pilot这两家一直以来在相关榜单上很能打,特斯拉面临不得不防的局面。欧洲市场也是同理,随着德国开始在2022年允许L4相关技术车辆在部分路段上行驶,接下来特斯拉也要面临众多挑战者。
中国市场,特斯拉如今和未来的重要销量支持市场,本质上说,它已经有些晚了。有一系列车企已经将激光雷达+新算法的布局开始置入量产车型中,比如小鹏P5、比如华为+极狐、比如接下来蔚来即将交付的蔚来ET7。这之中,小鹏P5给特斯拉带去的压力,目前而言最大。
原因并非在于价格,而是在于最重要的数据+算法。
目前全球对于汽车自动驾驶的判断是,在相关国家标准推出、V2X正式应用之前,汽车自动驾驶的层级卡在L3,无法实现L4级,也就是单车智能驾驶。单车智能驾驶的核心实现手段=感知+计算+执行,感知层的组合方式不算太多,目前的技术手段为Cameta(摄像头)+Radar(雷达)+Liadar(光学雷达),之前的特斯拉FSD为前两者的结合,如果未来在中国市场也开始大规模推广FSD V9.0的思路,则意味着只依托于Camera,我们无法判定实现效果如何,但总之这样的方式很押宝,因为没有给自己留应急方案和后路。
较之特斯拉,中国的车企们目前技术方案更完备,比如小鹏P7身上虽然没有配备Liadar实现更强的感知能力,但因为有着精度地图+精度定位能力,它能在特斯拉受限的环境(如雨雪雾)中有更好的使用表现。马上要正式上市和交付的小鹏P5,则是在感知方面依托激光雷达的加入,把探测距离变得更远、更全面。
但,以上还不是最重要的点,最重要的点在于,有价值数据的积累和优化。也就是自动驾驶技术领域里,大家不断在提及的"跑数据"。小鹏在今年1月26日开放NGP之后,用4个月左右的时间(125天),用户使用里程突破500万公里。这也就意味着,在NGP工程版我们采访其团队时,最大的那个难题正在被很好的解决。依托于有价值数据,才能发现系统中需要调整/优化的点,才能让算法进一步完善。而接下来,随着搭载激光雷达的小鹏P5正式交付,以目前小鹏的走势进行判断,它会率先在这个领域里拿到有价值数据的优势,不断完成算法和执行的优化。
而特斯拉面临的问题则是,反复横跳和不断改变的情况中,它的激光雷达解决方案较晚,并且最核心的在于,它的新解决方案和现有技术路线之中,存在较大的出入,未来如果真正装备激光雷达,特斯拉要面临的新挑战,有太多。
写在最后:
马斯克是否会在特斯拉车型上应用激光雷达,打了自己的脸,对于特斯拉车主、准车主、看好者和汽车行业而言,实际上并不算重要。应用激光雷达,之后依然维持其企业自身在技术方面的大胆思维进行率先应用,这是很多人对特斯拉的相关判断。但,真正应用激光雷达之后,特斯拉要如何解决新问题,这才是大事。
目前,特斯拉的技术优势在于视觉神经网络,即应用大量的AI技术,让车辆通过摄像头为主(老款)只通过摄像头(未来新款),像人类驾驶员一样去完成车辆的转向、制动、加速、变道、跟车等行为。
随着FSD V9.0的推出,这一优势无疑是愈发巨大,但激光雷达的工作方式与摄像头等有着相对较大的差别,特斯拉如果按照此前的方式"硬上"激光雷达,未来的预期就不好说了。
毕竟,从工程学的角度和技术学术的角度来看,"技术归零"这件事,目前为止它并没有很好的去实现。
对于行业而言,激光雷达与否并不算特别重要,重要的是价值数据和算法优化能力,如果选择"硬上",那结局可能是下一次的召回第一人。
{{item.mainInfo.fromUserName?item.mainInfo.fromUserName:item.fromUserName}}
{{item.mainInfo.createTime?item.mainInfo.createTime:item.createTime}}
{{item.mainInfo.content?item.mainInfo.content:item.content}}